土丘牛肝菌
土丘牛肝菌(學名:),俗稱白牛肝菌王(),是一種廣泛分佈於美國西南部的牛肝菌屬食用菌。這種菌多年來都被誤認為是美味牛肝菌的變種。[1][2]
土丘牛肝菌 |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牛肝菌目 Boletales |
科: | 牛肝菌科 Boletaceae |
属: | 牛肝菌属 Boletus |
种: | 土丘牛肝菌 B. barrowsii |
二名法 | |
Boletus barrowsii Thiers & A.H. Sm. | |
土丘牛肝菌 | |
---|---|
子實層上有萌發孔 | |
蕈傘為凸面 | |
子實層連生 | |
蕈柄裸露 | |
孢印橄欖色 | |
菌根真菌 | |
美味 |
分類和命名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土丘牛肝菌是美味牛肝菌的變種,因此並沒有將之分類或命名。於1971年8月21日,在新墨西哥州研究真菌的業餘真菌學家查爾斯·“查克”·巴羅斯()在雅各布湖附近採集了這種菌的標本,以供研究用。[3]於1976年,美國真菌學家哈利·德爾伯特·梯也爾和亞歷山大·漢切特·史密斯正式將這種菌自美味牛肝菌分離,並將之改為現名,使之成為一種獨立的品種。[2]
這種菌有時候被人們誤以為是有毒的魔牛肝菌,這是因為二者的菌著外形與顏色均非常相似。可是,魔牛肝菌的菌肉在被切割或撞傷後會變成藍色的,而這種菌的菌肉無論如何都是白色的,因此透過切割菌肉便能分辨二者。[4]
描述
土丘牛肝菌的菌蓋直徑長6–25厘米(2-10英寸),呈凹凸狀,表面平滑或略有絨毛,顏色為灰白色、白色或淺黃色。其菌肉為白色,即使被切割或撞傷後均不會改變顏色。[5]其氣孔起初是淡白色的,後來會漸漸變成黃色。孢子印是橄欖色或棕色的,而擔孢子紡錘狀至橢圓狀的,其尺寸為13–15 x 4–5微米。其菌柄較為粗壯,呈白色,有棕色的網紋,高6–20厘米(2½-8寸),直徑為2–6厘米(1-2寸)。[6]和美味牛肝菌相同,人們不時會發現蛆正在吃這種菌。[1]
分佈及生境
土丘牛肝菌是以外生菌根的方式生長,並且能在美國西部的內陸西黄松和近岸禾叶栎上找到。子實體會在降雨後出現,並且會在初秋雨天中大量出現。這種菌經常在溫暖的地方出現,尤以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為最。它們有時候亦會在科羅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出現。[1]東至聖馬科斯山麓,西至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縣,均有這種菌出現的紀錄。[7]
可食性
土丘牛肝菌是一種食用菌,並且在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和科羅拉多州是一種普遍的食材。在這種菌被視為一種獨立品種前,它亦經常被用作食材,因為這種菌在當時從屬的品種美味牛肝菌也是一種美味的食用菌。[1]
參考文獻
- Arora, David. 2nd. Berkeley: Ten Speed Press. 1986: 529. ISBN 0-89815-169-4.
- Thiers HD, Smith AH. . Mycotaxon. 1976, 3 (2): 261–73 [2008-03-10].
- . [201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 Zeitlmayr L. . Garden City Press, Hertfordshire. 1976: 102. ISBN 0-584-10324-7.
- . [201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 . [201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 Holmgren M, Stone T,Kelly M. (PDF). Santa Barbara: San Marcos Foothills Coalition: 1–94. 2001 [2008-03-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