潋江书院
潋江书院(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文昌路横街小井头,建于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书院为砖木结构、庭院式建筑,由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宫和崇圣祠组成。占地面积4903平方米。1929年4月毛泽东曾在此文昌宫居住,并在崇圣祠举办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1930至1943年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驻地。1954年拆建武装部。1979年按原貌重建。2006年作为兴国革命旧址的一部分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
兴国革命旧址 | |
---|---|
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江西省兴国县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29~1933年 |
编号 | 第六批第971项 |
登录 | 2006年5月25日 |
历史
据同治十一年《兴国县志》记载:潋江书院“旧在邑北门外瑶冈下。乾隆三年戊午知县徐大坤因文庙旧址创建。乾隆三十年癸巳知县陈椿年复以文庙旧址鼎建文庙。文庙居右,潋江书院在左。”[4]
建筑特色
潋江书院坐北朝南,依山造形,五重递进。由低而高,阶梯层次,设计严谨,布列有序,有江南书院的典型风格。[5]
- 有正有斜空间原则:书院的主要建筑和空间沿着两条轴线展开。位于西边的主轴线有几个曲折,而位于东边的次轴线则由北往南直行。
- 有高有低空间效果:书院地处山岗,地势高差较大。位于地势最低的入口处与制高点文昌宫地势相差近4米。设计者根据地势高差变化、相关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空间组织结构,安排了4组基准标高,并根据这4组标高组织建筑的竖向空间设计。
- 紧凑的空间布局和宜人的空间处理:书院虽然空间狭小,但由于采取多种性质的空间层次,让建筑、庭院、走廊等有机结合,做到“屋中有院,院中有屋”。由于书院的庭院(或天井)空间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得到较好的把握,尽管建筑布局紧凑,却无丝毫压抑感,反而透出一种亲切宜人、静怡典雅的书院建筑特有的空间氛围。
- 富有地方特色的红石建筑形象:在书院建筑群中,大量使用了兴国县本地出产的红石(为丹霞地貌的石头)为基石、门框、门槛石、踏步、护角护边石等处的建筑原料。一方面红石和普通青砖相比,具有强度高和防潮性能好等特性;另一方面红石有易雕琢、易加工成型等特点,可将其运用在栏杆、石兽雕刻、门洞过梁及牌坊中。
- 建筑构件和彩绘文化:在书院的各建筑中采用了石雕、木雕、彩画、拼贴等装饰手法,提高了建筑艺术的文化品位。
图集
- 潋江书院门楼
- 潋江书院门厅
- 潋江书院花圃及讲堂
- 潋江书院拜厅
- 潋江书院魁星阁
- 潋江书院文昌宫
- 潋江书院崇圣祠(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
- 原兴国平川中学校址
- 潋江书院内的三程过化坊
- 三程过化坊石碑
参考文献
- .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03-12-26 [201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 周红兵. . 红旗网. 2012-12-13 [201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 . 兴国县图书馆. [201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 . 兴国县图书馆. [2016-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 李晨; 李绍天. (PDF). 华中建筑: 32–36. [2018-04-22]. 1003-739X (2008) 04-003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4).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潋江书院 |
- 李晨 & 李绍天:潋江书院的建筑与空间特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df)
- 中国书院:潋江书院(视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国国学网:潋江书院
- 兴国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潋江书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