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角厝

塗墼厝台語:Thôo-kat-tshù),白字俗寫土埆厝土角厝,又名草厝,為一種台灣傳統房屋的建築方式,主要是以稻草攪泥、經過日曬後所製成之土墼(或稱土埆、土角磚[1])堆疊成房屋牆壁,並以稻草、瓦片芒草覆蓋以作為屋頂[1][2]。有些土墼厝則會於房屋外層再塗上石灰及泥土修飾。土墼俗作土角,因臺灣多數地帶氣候潮濕,亦有白蟻肆虐,不利使用木造建築,土墼常替代紅磚成為建築材料。

土墼厝(深坑林家草厝
類似的土磚(吉爾吉斯式)

由於泥土比熱較大,吸、散熱皆慢,故以土磚建成之房屋冬暖夏涼。此外,土磚以泥土及稻草為原料,建材成本低廉,取得方便,也因此成為台灣開發初期常見的建築型態[3]。 然而,土磚的缺點之一便是怕水。一旦下雨積水就可能導致土磚龜裂破損,最終坍榻。另外,對地震也幾乎沒有抵抗力,因此在1906年梅山地震造成嚴重傷亡。土墼厝因受限於結構與材質強度,建築高度多不高於一層樓。[4]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9).
  2. YouTube上的傳統土埆厝建造
  3. .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5).
  4. .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土角厝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