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使徒教堂

圣使徒教堂希臘語, Agioi Apostoloi),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座大型基督教堂,建于550年。它是拜占庭帝国的第二大教堂,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奥斯曼帝国之手后,圣使徒教堂曾短暂成为东正教普世牧首的驻地。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摧毀了圣使徒教堂,僻出空間建造法提赫清真寺

金口若望的遗体回到圣使徒教堂
陈列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外的拜占庭皇帝的斑岩石棺

历史

最初的圣使徒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兴建于330年,他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往君士坦丁堡。到他337年去世时教堂尚未完工,由他的儿子和继承者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完成[1],他将父亲的遗体安葬于此。这座教堂供奉耶稣十二门徒,皇帝打算将所有使徒的圣髑都收集在这座教堂,但是只收集到了圣安德烈圣路加提摩太(後兩者並非十二门徒)的圣髑。

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间,这座教堂已经被认为不够宏伟,于是在原地建造了新的圣使徒教堂。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认为是查士丁尼重建,但是作家伪科迪诺斯认为是狄奥多拉皇后重建。新教堂的建筑师是 Anthemius of Tralles 和 Isidorus of Miletus,在550年6月28日祝圣。君士坦丁和三位圣徒的圣髑重新安葬在新教堂内,查士丁尼和他的家人的陵墓修建在教堂北翼的底部。

在700多年内,圣使徒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教堂,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但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城市最古老的部分,而圣使徒教堂位于大大扩展后的帝国首都的中心部分,主干道 梅塞大道上,因此是城内最热闹的教堂。大多数皇帝、许多牧首和主教都埋葬在这座教堂内,在数百年间,他们的遗体受到信徒的尊敬。

據该教堂所稱,最珍贵的圣髑是圣徒安德烈、路加和提摩太的头骨,此外还有金口若望和其他教父、圣人和殉道者的遗物。该教堂还拥有一部分“鞭打柱”,据称耶稣曾被捆绑和鞭打。多年来,教会收到信徒捐赠的大量金,银,宝石。

9世纪,皇帝巴西尔一世翻修了教堂。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洗劫了这座教堂。历史学家Nicetas Choniates记载十字军洗劫了皇家陵墓,抢走黄金和宝石,没有一座陵墓得以幸免。皇帝赫拉克留的墓被打开了,他的金皇冠被盗,他的头发仍然在上面。其中一些珍宝被运往威尼斯,现在仍然能在圣马尔谷圣殿看到。

米海尔八世从十字军手中收复君士坦丁堡后,在教堂竖立天使长米迦勒雕像,纪念这一事件,以及他本人。14世纪初安德洛尼卡二世修复教堂。此后由于拜占庭帝国衰落,君士坦丁堡人口下降,教堂年久失修。佛罗伦萨人Cristoforo Buondelmonti在1420年看到了破旧的教堂。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圣索菲亚大教堂被奪並改为清真寺,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命令希腊牧首根纳季乌斯二世搬到圣使徒教堂,因此圣使徒教堂成为希腊正教会的中心。但教堂周围地区很快就成为土耳其人居住区,他们对于市中心如此巨大的建筑物仍在基督徒手中,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敌意,牧首决定搬到基督徒聚居的芬内尔区的帕玛卡里斯托斯教堂

穆罕默德二世没有把圣使徒教堂改为清真寺,而是决定将其拆除,在原址上兴建一座更为壮观的清真寺,名为法提赫清真寺(征服者清真寺),至今仍在那里,内有穆罕默德二世的坟墓。

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有数十座教堂都模仿了第一座圣使徒教堂,例如米兰圣盎博罗削圣殿[2]。威尼斯圣马尔谷圣殿模仿了第二座圣使徒教堂[1][3]

从君士坦丁大帝(337年去世)到君士坦丁八世(卒于1028),大部分皇帝都安葬于圣使徒教堂。后来,堂内已没有更多的空间,皇帝开始安葬在城内其他教堂和修道院[4]

参考文献

  1. Freely, J., & Çakmak, A. S. (2004) Byzantine Monuments of Istanbu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2 pages (page 145-6).
  2. Krautheimer, Richard. Early Christian and Byzantine Architec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4th ed. illustrated. 1992. 553 pages. ISBN 978-0-300-05294-7
  3. Kimball, F., & Edgell, G. H. (1918).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621 pages (page 252).
  4. Downey, Glanville. .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The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Hellenic Studies). 1959, 79: 27–51 [May 28,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