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冒險

地球冒險(日版名:,英文版名:,又译作「」)是由任天堂糸井重里创作,任天堂发行的角色扮演遊戲(RPG),仅于1989年在日本上市,游戏平台為红白机。原定于北美发售的英文版名叫“EarthBound”,但之后因故取消发售。接著續作《地球冒險2》于1994年在日本上市,平台為超级任天堂,并且翌年在北美发售,定名为“EarthBound”。正因如此,红白机的《地球冒險》(初代),在北美被称作“EarthBound Zero”。本作后来作为《地球冒險1+2》合集在Game Boy Advance平台于日本发售。2015年,游戏登上Wii U Virtual Console,终于在欧美正式推出官方英文版,题为“EarthBound Beginnings”。

地球冒險
    遊戲封面
    类型角色扮演(RPG)
    平台紅白機Game Boy Advance
    开发商ApePax Softnica
    发行商任天堂
    总监糸井重里
    制作人宮本茂
    设计师糸井重里、久礼深雪
    编剧糸井重里
    美术南伸坊、石井達矢
    音乐鈴木慶一田中宏和
    系列地球冒险系列
    模式單人
    发行日紅白機
    • 日本:1989年7月27日
    Game Boy Advance
    • 日本:2003年6月20日
    Wii U(Virtual Console)
    • 欧美:2015年6月14日
    • 日本:2015年6月15日
    Nintendo Switch Online
    • 全球:2022年2月10日

    剧情

    《地球冒險》讲的是一个名叫“任天”的小男孩周游世界,并从外星人手中拯救世界的故事。在旅途中,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并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造访了许多奇异的场景,并展开一连串异想天开的冒险。本游戏在日本发售后引起了巨大轰动,评论者认为本作打破了传统角色扮演遊戲的模式,开创了角色扮演遊戲的一个新的时代。

    发行

    美国任天堂翻译并制作了英文版,并以“EarthBound”命名。尽管游戏的本土化和翻译工作在日本发售后一年内就已完成,并且游戏已经预订与1991年秋季在北美发售,但最终游戏还是在游戏已经广泛宣传并批量印刷卡带后取消了发售。[1]任天堂职员Phil Sandhop解释地球冒险最终取消的原因是超任游戏机在同一时间发售,因此任天堂认为消费者不会在有新游戏机发售之际去购买上一代游戏。[2]由于在北美取消了发售,已经铺货完成的包含详尽说明书、插图以及周边的漫画书、拼图玩具等均没能摆上货架。

    《地球冒險》后来于日本在Game Boy Advance掌机发售了《地球冒險1+2》合集,其中1代加入了B键加速等新要素。由于合集版的新特性,初代的英文化再次成为讨论焦点。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一点是,这款合集游戏是由美国的NCL游戏公司代工制作的移植版。因此初代的英文版能够再次获得发售机会成为了一时的热门话题。但遗憾的是,日本任天堂方面在考量了市场规模后依然没有发售这款合集的北美版本。[2]

    但事实上,未能发售的北美版《地球冒險》初代(即未获上市的《EarthBound》)卡带已流入收藏市场,并且将卡带重新编码为电脑可以读取的游戏机模拟器ROM,并被共享到了互联网上。但由于任天堂后来将《地球冒險2》美版名命名为“EarthBound”,为了避免和真正的《EarthBound》(《地球冒險2》)混淆,初代的美版ROM的标题被修改为“EarthBound Zero”(地球冒险 零)。曾经有人怀疑这个游戏ROM并非北美任天堂制作的英文版,而是民间翻译的英文版并讹称为官方英文版的流出ROM。但是后来美国任天堂的Phil Sandhop声明他就是当初翻译《地球冒险》初代英文版的翻译者,并且证实网络流传的《地球冒险 零》的ROM正是他当初制作的版本。

    2015年,本作在全球范围登陆Wii U Virtual Console。由此,官方英文版《地球冒险》最终以“ EarthBound Beginnings”为名义正式发行[3][4][5]

    参考来源

    1. . [201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2. . [201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0).
    3. Schreier, Jason. . Kotaku. 2015-03-14 [2015-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4. Grubb, Jeff. . VentureBeat. 2015-06-14 [2015-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5. Thier, Dave. . Forbes. 2015-06-14 [2015-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7).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