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

商人,古称商贾,中国广东称生意人,是指以別人產生的商品服務進行貿易,或自己擁有工業企业並透過生產或商业活動(例如從事公司治理、物資買賣),承受商業風險而賺取利润的人物。商人从事行為所構成的行业類型称为商业,用于买卖获利的货物則称为商品。

古代商旅,靠長程貿易、「低買高賣」賺取價差

名称及分類

据说[1],生意人广泛称为商人,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商业文明起源于商朝。商业的萌芽基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并伴随着文明的起源,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商人作为独立的职业,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所产生的结果。

古代中国对作買賣之人统称为「商贾」,有「坐賈行商」之說;意即「商」为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即为「行商」(英文「merchant」原來特指此職業,例如馬可孛羅),负责把出产地的货物贩运到销售市场;「贾」是开设铺面从事零售的商人,即为「坐賈」,负责从行商那里大量买下货物,然后向当地消费者零售这些商品。小手工業者則是既作生產,也作銷售。一些本钱较小的商人,既无力从事长途贩运,又无法开设店铺进行定点零售,只有簡單臨時攤檔的則為「小販」。連銷售點也沒有的,往往采用人力或小型交通工具走街串巷沿街叫卖,称为「货郎」。

現代運輸發達兼分工仔細,以純人力進行的長程商旅式微(但仍有少數地區如中國西南部茶馬古道以物易物方式交易);出售貨品的商人亦可簡單分為「批发商」和「零售商」,或可比擬為「行商」和「坐賈」的關係。至於國際貿易有貨品出口地的「出口商」和貨品入口地的「入口商」等等。商人如果在經商的過程中,有創新營運模式或主導事業以後,行動具變革的特點、企求突破以擴充事業版圖之人,更適合被稱為「企業家」。

實業家

近代中國,不少有識之士提倡「實業救國」;特別是洋務運動伊始,實業家多指興辦有實際工業生產,尤其是大規模現代化工廠,以取代傳統小規模或家庭式作坊。

社会地位

商人自古就是四民之一。但中国由于历来人口众多,养活整个帝国农业成了立国之本业,而从事商品运输和交换的商业成为统治阶级眼中的末业,商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历来不高。韩非子在《五蠹》中把商人看作是社会的蛀虫。“重农抑商”成为帝国的基本国策,历朝统治者都或多或少有打压商人的政策。汉高祖曾发过一道禁令,规定商人必须纳重税,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骑马,子子孙孙都不得做官。汉武帝发令,商人不论登记与否,一律课重税。不许商人和家属拥有土地,违者土地没收,并充当奴隶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只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 [2]

世界

古代商人主要以阿拉伯人犹太人为主,但他们在欧洲常受歧视,稅率較高,需缴纳给皇室的税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英国清教徒革命之后,商人的地位逐渐上升。在美国,商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许多人可同时身兼政府要职,他们往往透過遊說團體政治獻金干预議會政府的决策;在现代美国,大商人有擔任總統者,如川普

参见

参考资料

  1. 童书业. 2005版. 中华书局. : 第5页.
  2. . [201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商賈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