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批
2009年9月5日公布[1]
古墓葬
序号 | 名称 | 图片 | 年代 | 地 点 | 说 明 |
---|---|---|---|---|---|
1 | 赖氏家族墓群 | 宋 | 腊圃村庐峒山增派公路旁 | 墓主赖天齐、腊圃村赖氏始祖、北宋进士,
官授浮水县令,南宋时到此创业。 其他墓主为赖氏三、四、五、七世祖,同是宋代举人,有政声。 三座墓形制与结构相同,统一为交椅墓、设有牌坊式重檐碑龛。 | |
2 | 湛氏家族墓群 | 明 | 新塘镇塘美村东圃社汽车工业园内 | 墓有四座,均为灰砂三合土版筑交椅墓。
其中一座为三部尚书湛若水母亲(诰赠二品夫人)陈太夫人墓。 其他为湛氏安人合葬墓。 墓道上仍保存有文武官石像、石马和石羊,具一定规模。 | |
3 | 何济墓 | 明 | 增江街光辉村芍麻岭 | 何济、荔城接龙铺人,明景泰年间任福建漳州府知府,政声籍甚,
墓志由当朝大儒湛若水撰写。 墓为鸭屎石构筑,栏板石雕精工。 | |
4 | 何信邦墓 | 清 | 小楼镇小楼村大楼自然村后山 | 何信邦(1772----1854)正果镇龙潭埔人,
乾隆年间官授儒林郎、东陵府太社令、尚书典史等职。 1861年从龙潭埔移葬于此, 墓为花岗岩青砖混合结构,墓内碑文较多,保存完好。 |
古建筑
序号 | 名称 | 图片 | 年代 | 地 点 | 说 明 |
---|---|---|---|---|---|
5 | 报德祠古建筑群 | 明 | 小楼镇腊圃村大田段 | 古建群始建年代为宋至明,
由报德祠、仓沮圣庙、景星楼三座建筑组成。 1998年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重修,现仍保存明代建筑风格。 | |
6 | 上邵祠堂建筑群 | 清 | 新塘镇上邵村街前 | 从左至右建有邵氏大宗祠、号斌邵公祠、子忠邵公祠、敏学邵公祠。
全为清代建筑风格。 各祠内的石雕、砖雕、木雕、壁画等工艺精湛,具有艺术价值。 | |
7 | 昌华公祠建筑群 | 清 | 派潭镇旧高埔村禾岭头自然村街前 | 始建于清道光甲辰年(1844),
整体由祠堂、书房、厨房、厕所和水景花园组成。 其建筑布局巧究,对研究清代建筑风格和当时的民间风俗是很好的实物依据。 | |
8 | 朱家傍民宅 | 清 | 朱村街朱村连元里街前一巷 | 建于清乾隆年间,
由三座建筑形制、结构、规模完全相同的古民宅组成,并列而建, 三座之间有青云巷分隔,内里可纵横贯通,是典型清代三间两廊广府民居建筑。 | |
9 | 三忠庙 | 清 | 小楼镇小楼圩 | 含八仙殿。始建年代不详,
庙为三间三进,左右与八仙殿及何仙姑家庙相连、现三者已互通使用。 庙内供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抗元忠臣塑像; 八仙殿供奉着八位仙人塑像。 | |
10 | 石溪古庙 | 清 | 新塘镇石吓村石吓街80号 | 始建年代不详,清代曾多次维修,三间三进清代建筑风格。
庙内供奉太乙真人、华光、医灵塑像。 墙上镶嵌着“重修复昌桥碑记”和该庙维修碑记共4方。 | |
11 | 黎氏宗祠 | 明 | 荔城街夏街村夏街路36号 | 始建于明,清初重建,
是一座保留有明代建筑风格的三间三进建筑。 木架构上雕有龙首、鳌鱼、花草等饰物,其工艺精美。 | |
12 | 双孖祠堂 | 明至清 | 荔城街夏街村夏街路46号 | 由父祠与子祠并列而建,又称“父子祠”。
两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有维修,两祠内设青云巷贯通,建筑形制、规模略同, 不同之处:父祠用红砂岩青砖构筑,子祠用花岗岩青砖构筑, 均为三间三进,颇具规模。 | |
13 | 陈氏宗祠 | 明至清 | 荔城街城丰村曹村自然村 | 始建于明,清乾隆五年(1741)重建,1875年和1923年有重修,
三间三进正门红砂岩额匾为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白沙手迹, 祠门口仍保留古井和陈维岳进士旗杆石,祠的灰塑、木雕、彩绘精美。 | |
14 | 奕世科甲祠 | 清 | 荔城街三联村隔水龙自然村 | 是专为奉祀高中进士、举人并进入仕途的先人灵位而建的祠堂。
祠为五间三进内仍悬挂着四块清代“授封”牌匾; 祠前并列立有12对花岗岩旗杆夹, 首尾一对底部加建石台,顶部还有石雕狮子,如此旗杆夹群,较为少见。 | |
15 | 尹氏祠堂 | 清 | 增江街白湖村 | 始建于光绪丁亥年(1887),
三间三进,正门额匾为翰林院编修朱琛手书。 祠内木雕、墨绘,工艺精致。 廊内仍保存一口完好的兽形纽古铁钟。 | |
16 | 殿傅林公祠 | 清 | 石滩镇碧江村北区 | 始建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
三间两进,梁架,檐板,尽施人物、鳌鱼、梅兰菊竹及鸟兽的精致木雕; 挑头和虾公梁上有人物和狮子石雕; 墀头有红砂岩雕刻,各种工艺精湛。 | |
17 | 湖山单公祠 | 清 | 石滩镇元洲村山角街 | 含书房。建于清道光丙午年(1856),
祠为三间两进,祠前围成小院落,与对面带有花园的书房连成一体。 祠的石雕、木雕、砖雕和门框造型工艺精湛,保存完好。 | |
18 | 卜氏宗祠 | 清 | 石滩镇土江村卜屋社街前 | 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祠为三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镬耳封火山墙,正脊上左右侧置陶塑螯鱼、垂脊前端置坐狮。 祠内石刻、灰塑、木雕、壁画极为精美,保存完好。 | |
19 | 卢氏祠堂 | 明 | 新塘镇大敦村西道街18号 | 明嘉靖乙未年(1535)重建,
正门额匾为明代大儒湛若水手书, 祠为五间三进, 人字封火山墙,龙头凤尾脊,施精致的灰塑,垂脊末端饰博古纹。 该祠结构奇特,造工巧究,保留明清建筑工艺特色。 | |
20 | 徐氏宗祠 | 明至清 | 新塘镇西洲村西定大街39号 | 始建年代不详,至今仍保存有明代建筑风格。
祠为三间三进,布局巧妙,造工精致,雕饰精美。 宗祠左连显谷公祠,右邻南浦公祠,三祠连成一片。 | |
21 | 陈氏祠堂 | 明至清 | 新塘镇新街村祠堂街 |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
正门额匾为明代大儒湛若水手书, 整座建筑遍施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饰物, 其构图设计新颖,雕工精湛,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 |
22 | 吴氏大宗祠 | 明 | 新塘镇雅瑶村塘一北街 | 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
为三间三进,该祠规模大,布局严谨,造工巧究, 灰塑、木雕精致,古扑秀雅。 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 | |
23 | 秋江吴公祠 | 明至民国 | 新塘镇雅瑶村云里街 | 始建于明代中叶,历代有维修,
三间两进,整座建筑为不等边的多边型,别具一格,祠前围成院落, 墙上遍施大幅浮雕彩色灰塑壁画; 祠后建有小花园; 祠左外侧紧挨“小南园”(胡庭兰晚年曾经讲学的场所。) | |
24 | 钟氏祠堂 | 明 | 新塘镇陂头村 |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有维修,
四间三进, 后堂悬挂“孝悌雍睦”木牌匾,是三部尚书湛若水题赠。 | |
25 | 陈氏宗祠 | 明 | 新塘镇上境村仙桥路18号 | 始建于明成化庚子年(1480),
是祀奉宋代尚书廊朝奉大夫陈文德的祠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2005年曾五次维修, 宗祠为五间三进,规模大、用料上乘、工艺精湛,是增城四大祠堂之一。 | |
26 | 陈氏宗祠 | 清 | 新塘镇仙村一路71号 | 始建于清咸丰庚申年(1860),
五间三进, 是祀奉陈文德之子阳江县尉陈汝霖的祠堂, 梁架上的驼峰斗栱和全部檐板都施精致的通花木雕, 祠内镶嵌建祠祠式碑记,是增城仅有。 | |
27 | 何氏宗祠 | 明 | 新塘镇西南村南方路13号 | 始建年代不详,
但该祠大量使用明朝建筑常用的鸭屎石和红砂岩为主要用料,灰砂三合土铺地, 现仍保留较多的明代建筑工艺特色。 祠为五间三进,保存完整。 | |
28 | 国相陈公祠 | 清 | 中新镇山美村 | 始建于宋代,原为始祖祠堂,已毁。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原址重建, 三间三进。祠左建厨房,祠后建书房,祠前三面加建围墙, 祠内遍施大幅彩绘,木雕精美,还镶嵌一块陈氏入粤繁衍世系图式碑记。 | |
29 | 朱氏宗祠 | 明 | 朱村街朱村 |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清雍正四年(1726)至2002年进行了五次维修, 祠为五间三进,祠前围成小院落,祠内墙楣遍施彩绘, 梁架木雕细腻,整体造形别致,是增城四大祠堂之一。 | |
30 | 赖氏祠堂 | 元 | 小楼镇腊圃村 | 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
历代有维修。五间三进, 鸭屎石柱础和红砂岩门枕石,浮雕精美, 驼峰饰镂雕牡丹纹,斗栱雕莲瓣,通花托脚。 二进于1970年遭风雨毁坏后重修,已改变了原貌。 该祠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 | |
31 | 双桂堂 | 清 | 正果镇到蔚村雅岗自然村 |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由门楼,庭园、祠堂、书室、花园、天井,两廊组成, 有园林式建筑风格。 堂内装饰琳琅满目、玲珑剔透,实为民间工艺瑰宝。 古时曾一度做过雅岗书院。 | |
32 | 绥宁书院 | 清 | 新塘镇仙村一路1号 | 始建于清咸丰癸丑年(1853),
原为五间三进,现存头门和中堂, 在中堂前廊右侧设花岗岩拱形门通外。 建筑布局严谨,用料上乘,石雕、木雕图案精致细腻。 | |
33 | 徐氏书院 | 清 | 新塘镇西洲村 | 始建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是九位乐善好施的村民集资兴建。
雕饰精美,院前旷地三面筑2.25米高照墙,成为院落式。 民国初改名“树德小学”和“树德书院”,至1951年才停止办学。 | |
34 | 慎之家塾 | 清 | 中新镇联安村郑新自然村 | 始建于光绪丁酉年(1897),是马来西亚华侨富商郑景贵捐资创办,
原五间三进,现只保留头进,(二、三进改建教学楼) 门前旷地围成院落,建有门楼,总宽为62米, 整座外墙砖石都是精磨而成,檐柱有通雕,别具一格。 门楼外还建有“别有洞天”小花园。 | |
35 | 郑景贵故居 | 清 | 中新镇联安村郑新自然村 | 郑景贵(1821----1898),
1841年离别增城到南洋,后来成为华侨领袖。 长期捐资国内,热心办学, 1885年夫妻俩人被朝廷赏赐二品荣誉官衔。 故居为三间二进院落式建筑,民国及1949年后均有维修。 | |
36 | 十二角炮楼 | 明 | 中新镇五联村高车自然村 | 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
楼高四层,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五叠牙砖出檐。 在炮楼的四角处再凸建一长方形建筑,使炮楼变为12个角。 形制独特,保存完整。 | |
37 | 文笔塔 | 明 | 石滩镇麻车村周姑岭之颠 |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佐文风出人才的风水塔。
塔为光身实心塔, 整座塔型酷似毛笔状,在广州地区实为少见。 | |
38 | 茹芳家塾 | 清 | 派潭镇叶迳贝村新村区 | 始建于同治丁卯年(1868),
为五间三进建筑。 整座木架构都施有精湛的木雕, 外墙楣遍施灰塑图案,内墙楣施精致壁画。 家塾内布局合理、用料上乘、工艺精美。 | |
39 | 福善桥 | 元 | 荔城街下罗岗增滩公路旁 | 始建于元朝,县尹陈绶来出资兴建,
清乾隆十三年(1748)用红砂岩石重建,当地称为“红桥”。 桥为单层条石券顶,桥长8.5米、宽3.5米,保存完好。 | |
40 | 西湾桥 | 清 | 石滩镇岳埔村西侧 | 始建于明,原为九孔木构桥。
清道光七年(1827)柝木桥改建五孔石梁桥。 桥长38米、宽2.3米, 在桥中孔两侧刻有“西湾桥”阴文行书。 桥保存完好,现仍在使用。 |
第五批
2023年1月11日公布。[2]
古建筑
序号 | 名称 | 图片 | 年代 | 地址 | 备注 |
---|---|---|---|---|---|
1 | 庚堂阮公祠 | 明、清 | 增城区仙村镇巷头村巷头自然村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2 | 龙归古庙 | 清 | 增城区派潭镇旧高埔村牛骨岭合作社侧边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3 | 白江左坊炮楼 | 清 | 增城区石滩镇白江村左坊社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4 | 文昌阁 | 清 | 增城区石滩镇岗贝村南华社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5 | 阮海天故居 | 清 | 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东升街二巷6号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6 | 竹林中共增城县委旧址 | 清 | 增城区正果镇正果洋村竹林自然村右侧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7 | 罗岗村徐氏宗祠 | 清 | 增城区荔湖街道荔湖小学旁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8 | 东洞朱屋建筑群 | 清 | 增城区派潭镇东洞村朱屋自然村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序号 | 名称 | 图片 | 年代 | 地址 | 备注 |
---|---|---|---|---|---|
9 | 棠荫楼 | 中华民国(1927-1929) | 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旧村区四、五巷之间村后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10 | 豸山碉堡 | 中华民国(1927-1929) | 增城区荔城街沿江居委南面豸山顶 | 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11 | 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 |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 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东升社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
12 | 新塘革命烈士纪念碑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0年) | 增城区新塘镇甘涌村沙园街48号 | 2010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参考资料
- 广州市增城区政府. . 2009-11-24 [2017-12-18].
- .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3-01-11 [2023-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