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畔克雷姆斯
多瑙河畔克雷姆斯(德語:,德语发音:[ˈkʁɛms ʔan deːɐ̯ ˈdoːnaʊ̯])是奥地利下奥地利州一座有著24610人口數(至2018年1月1日為止)的一座城市,也是下奧地利州第五大城,位于多瑙河畔、首都维也纳西邊70公里處。作為一個法定城市,它同時執行市鎮以及县的職責,同時它也是克雷姆斯地区县的行政中心。現在該城市是一個商業城市、文化城市以及學校、大學中心。
多瑙河畔克雷姆斯 Krems an der Donau | ||
---|---|---|
奥地利市镇 | ||
| ||
多瑙河畔克雷姆斯的位置 | ||
多瑙河畔克雷姆斯 多瑙河畔克雷姆斯 | ||
坐标:48°25′00″N 15°37′00″E | ||
国家 | 奥地利 | |
县 | 克雷姆斯地区县 | |
面积1 | ||
• 总计 | 51.66 平方公里(19.95 平方英里) | |
人口(2023年[1]) | ||
• 總計 | 25,272人 | |
• 密度 | 489人/平方公里(1,267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CET(UTC+01:00) | |
• 夏时制 | CEST(UTC+02:00) | |
邮政编码 | 3500 | |
市镇编码 | 30101 | |
車輛號牌 | KS | |
海拔 | 203米 | |
網站 | http://www.krems.gv.at/ |
地理
地理位置
克雷姆斯位於下奧地利邦的多瑙河谷,在瓦豪的最東端以及瓦爾德威爾特爾的最南端,此處克雷姆斯河流入多瑙河。瓦格拉姆山和图尔讷费尔德地區在克雷姆斯的東邊相連,多瑙河對面稱作敦克爾施泰訥瓦爾德地區,沿著河延伸數十公里。多瑙河的右岸為多瑙河畔毛特恩,自羅馬時代就有人居住。
克雷姆斯位居亞德里亞海拔高度203公尺,最低點在霍倫堡區的石板(189米),最高點是賽本霍夫附近(545米)。[2]
氣候
克雷姆斯的氣候屬於中歐過渡性氣候,受到西方海洋的影響以及東方大陸的影響,因此,該地氣溫變化大,夏熱冬寒。在1971年至2000年期間,最高溫是發生在六月的攝氏36.8度,最低溫則是發生在一月的攝氏-22.8度。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9.4度,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是七月,為攝氏19.5度,最低的月分則是一月,為攝氏-0.6度。雷姆斯降雨量並不豐富,約為500 l/m²,相較之下全奧地利平均為1100 l / m²。總體而言,克雷姆斯及周邊地區的氣候非常適合葡萄栽培。
Krems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6.8 (62.2) |
21.1 (70.0) |
24.9 (76.8) |
27.8 (82.0) |
31.6 (88.9) |
36.8 (98.2) |
36.0 (96.8) |
36.5 (97.7) |
33.5 (92.3) |
27.2 (81.0) |
23.5 (74.3) |
16.1 (61.0) |
36.8 (98.2) |
平均高温 °C(°F) | 3.1 (37.6) |
5.1 (41.2) |
10.2 (50.4) |
15.3 (59.5) |
20.6 (69.1) |
23.3 (73.9) |
25.8 (78.4) |
25.5 (77.9) |
20.4 (68.7) |
14.5 (58.1) |
7.5 (45.5) |
3.7 (38.7) |
14.6 (58.3) |
日均气温 °C(°F) | −0.6 (30.9) |
0.8 (33.4) |
4.9 (40.8) |
9.3 (48.7) |
14.6 (58.3) |
17.6 (63.7) |
19.5 (67.1) |
18.9 (66.0) |
14.3 (57.7) |
8.9 (48.0) |
3.7 (38.7) |
0.7 (33.3) |
9.4 (48.9) |
平均低温 °C(°F) | −3.2 (26.2) |
−2.5 (27.5) |
0.8 (33.4) |
4.5 (40.1) |
9.0 (48.2) |
12.0 (53.6) |
13.8 (56.8) |
13.4 (56.1) |
9.7 (49.5) |
4.9 (40.8) |
0.8 (33.4) |
−2.1 (28.2) |
5.1 (41.2) |
历史最低温 °C(°F) | −22.8 (−9.0) |
−20.0 (−4.0) |
−18.1 (−0.6) |
−4.7 (23.5) |
−0.2 (31.6) |
1.3 (34.3) |
5.7 (42.3) |
4.8 (40.6) |
0.6 (33.1) |
−7.9 (17.8) |
−16.3 (2.7) |
−22.7 (−8.9) |
−22.8 (−9.0) |
平均降水量 mm() | 17.3 (0.68) |
21.0 (0.83) |
27.4 (1.08) |
37.5 (1.48) |
58.2 (2.29) |
80.2 (3.16) |
79.8 (3.14) |
62.0 (2.44) |
45.5 (1.79) |
28.3 (1.11) |
33.6 (1.32) |
24.9 (0.98) |
515.7 (20.3) |
平均降雪量 cm() | 8.3 (3.3) |
7.5 (3.0) |
6.2 (2.4) |
0.2 (0.1)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4.2 (1.7) |
6.8 (2.7) |
33.2 (13.1) |
平均降水天数(≥ 1.0 mm) | 5.0 | 5.1 | 5.8 | 6.5 | 9.0 | 9.9 | 9.6 | 8.4 | 6.9 | 5.0 | 7.2 | 6.0 | 84.4 |
平均降雪天数(≥ 1.0 cm) | 10.1 | 6.9 | 2.6 | 0.2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1.8 | 6.2 | 27.8 |
月均日照時數 | 55.3 | 88.8 | 127.4 | 171.5 | 219.6 | 214.2 | 238.5 | 234.9 | 157.3 | 120.9 | 53.9 | 41.9 | 1,724.2 |
来源:中央氣象和地球動力機構[3] |
自然
由於位在不同氣候帶的緩衝地區(溫和的潘諾尼亞氣候帶和嚴酷的林地氣候),克雷姆斯的植被非常多樣,從河口森林的濕地到葡萄園的干草原都有。
行政區劃
該法定城市由12個聚落組成,括號內部表示截至2018年1月1日的人口數:
- 安格爾(177)
- 布倫基興(231)
- 埃格爾塞(978)
- 格奈森多夫(1150)
- 霍倫堡(429)
- 多瑙河畔克雷姆斯(14,473)
- 蘭德斯多夫(922)
- 莱兴费尔德(2080)
- 雷伯格(1766)
- 沙伊本霍夫(80)
- 多瑙河畔斯泰因(2024)
- 塔蘭(283)
市區則由安格爾、埃格爾塞、格奈森多夫、霍倫堡、克雷姆斯、蘭德斯多夫、雷伯格、沙伊本霍夫、斯泰因、塔蘭和克雷姆斯的魏因齐尔這些地籍區所組成。 克雷姆斯地籍區屬於人口密集的密特羅區之下,密特羅區還有一間維也納/克雷姆斯教會教育大學。在兩次世界大戰戰間期,莱兴费尔德,也就是奧鋼聯公司克雷姆斯分部的所在地,才成為新的一區。
交通
因為克雷姆斯位在多瑙河畔的谷地,該城市成為一個交通樞紐。有兩條高速公路的終點在此:其一是S5高速公路(施托克勞高速公路),可以前往施托克勞與A22高速公路交會,另一條是S33高速公路(克雷姆斯高速公路),可以前往聖波爾坦與A1高速公路交會。多瑙公路B3可以繼續向瓦豪河谷前進並前往上奧地利,克雷姆斯公路B37可以前往瓦爾德威爾特爾地區的茨韋特爾。L100經過毛特恩多瑙大橋後行經弗思、保多夫後可以抵達聖波爾坦。朗根洛伊斯公路B218從克雷姆斯出發行經克雷姆斯機場,可以前往朗根洛伊斯,深入坎普河地區。雷茨公路B35從克雷姆斯北邊的節點可以一路前往雷茨。
知名人物
- 威廉·米克拉斯,奧地利第三任總統
- 李斯特·费伦茨,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約瑟夫·瑪麗亞·埃德爾,專門從事攝影化學的化學家
- 格雷戈爾·赫拉德茨基,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獨木舟金牌得主
- 路德維希·里特爾·馮·克歇爾,音樂學家、作家、作曲家、植物學家和出版商
- 烏麗克·魯娜澤克,國會議員
- 彼得·B·紐鮑爾,著名兒童精神科醫生
- 馬丁·約翰·施密特,畫家
- 馬爾科·斯坦科維奇,足球員
參考
- https://www.statistik.at/statistiken/bevoelkerung-und-soziales/bevoelkerung/bevoelkerungsstand/bevoelkerung-zu-jahres-/-quartalsanfang; 检索日期: 2023年4月20日.
- Alpenverein, https://www.alpenverein.at/schwanenstadt/av_sektion_schwanenstadt/OeAVs_interesantes/_Berge/h_niederoesterreich.ph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2)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