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污水處理廠
歷史
大埔污水處理廠位於大埔工業邨內,最初分4個階段發展而成,即第1、第2、第4A和第4B階段。第1階段設施在1979年建成後即開始提供二級污水處理服務。1982年啟用第2階段的擴建部分,包括擴建第1階段污水處理設施和裝置污泥處理設施。第1和第2階段所建設施合共的設計處理量為每日33,600立方米。第4A和第4B階段工程是兩項擴建設施,分別在1986年和1995年落成,每日的污水處理量增加54,400立方米,整體設計處理量為每日88,000立方米。第1和第2階段與第4A和第4B階段工程所建設施可獨立運作,亦互相連接,以便靈活運作。2005年展開第5階段第1期工程,應付預期增加的污水流量至每日100,000立方米,工程費用達4.6億港元,於2009年完成,而第2A期工程增加紫外光消毒設施於2008年展開,第2B期工程緊接於2009年年底上馬,進一步增加污水處理量至每日120,000立方米。
設施
大埔污水處理廠廠房主要分為兩部分,東面的第4期及西面的第1期和第2期,處理污水的池或缸均建於戶外,處理量為每天12萬立方米污水,經處理的污水會由「吐露港經處污水計劃」(Tolo Harbour Effluent Export Scheme)管道轉運至啟德明渠排放。大埔污水處理廠採用厭氧消化方式處理污泥,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生物氣是一種可再生的燃料,利用生物氣產生動力以驅動鼓風機,為微生物提供空氣以分解污染物;而剩餘的污泥最後會送往屯門T·PARK 源·區作焚化處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