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背樂善堂
大山背樂善堂,臺灣新竹縣齋教龍華派齋堂,位於橫山鄉豐鄉村,主祀觀世音菩薩和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前身「石峽廟」創立於1889年。2006年7月25日新竹縣政府將其列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大山背樂善堂 | |
---|---|
樂善堂立面 | |
基本 | |
位置 | 臺灣新竹縣橫山鄉豐鄉村3鄰大山背31號 |
坐标 | 24.6992°N 121.13953°E |
主神 | 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 |
廟格 | 齋教龍華派 |
開基 | 藍正然(前身石峽廟創辦人) |
建立时间 |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 |
地圖 | |
沿革
前身
清光緒15年(1889年),大山背居民藍正然發現此地風景秀麗,因此獨自出資,並由鍾增錄、葉娘水捐贈廟宇用地,建立了一座簡陋的小廟,稱為「石峽廟」。光緒21年(1895年),日軍進攻並佔領臺灣,於明治29年(1896年),日軍追擊鍾石妹等人入山時,採取「清鄉」的威嚇手段,過程中石峽廟亦遭到日軍焚毀,之後由藍正然與12位地方人士於明治35年(1902年)捐款修建,最終於明治38年(1905年)完工,並更改名稱為如今的樂善堂,而藍正然亦被推舉為堂主,並組成管理委員會。[1][2][3]。
供奉義士
樂善堂所在的大山背地區,因位於大崎棟山背面得名,該地位於山區,舊時為臺灣原住民活動地帶而有「番仔林」之稱。同治10年(1871年),廣東來臺的漢人鐘增祿、鐘石妹帶領民眾入山開墾,設立隘寮、闢地種植作物,並且開採樟腦煉製,大山背的聚落因此形成。鍾石妹在清光緒20年日軍登臺時率眾對抗,因不忍日軍殺戮無辜因此歸順日軍。日本政府十分看重鍾石妹,並任命其作為樹杞林辨務署參事,翌年授佩紳章,擔任保正職。也因為鍾石妹作風廉潔愛民,相當受到當地民眾愛戴。鐘石妹於大正14年(1925年)過世後,其牌位與同為抗日義士的姜紹祖一同被供奉於剛修建不久的樂善堂[1][2][4]。
主祀神明
樂善堂主祀觀世音菩薩和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並安奉太上老君、至聖先師、十八羅漢、伽藍菩薩、韋馱菩薩,左右兩廂敬奉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註生娘娘、義民爺、城隍爺、太歲星君,由於屬於地方民間信仰廟宇,兼具佛教與道教信仰,堂內亦保存眾多古文物[2]。
空間使用
大山背樂善堂為尚在使用的古蹟,除了原先的祭祀作用,樂善堂還兼具大山背觀光服務中心的作用,提供遊客休憩。廟前廣場亦提供遊客聊天以及停車用途。假日於堂外廣場亦有攤販販賣小吃及農產品,形成一個小市集[6]。樂善堂也會舉辦祭祀法會以及中元普渡。後期於樂善堂主廟旁亦興建一棟三層龍建築作為文物展覽館用途,於展覽館頂部設有一尊觀音大佛,也成為橫山地區的地標[3]。
圖輯
- 廟前菩薩
- 廟前關公像
- 觀世音菩薩像
- 正脊
- 燕尾
- 廟前廣場
- 側門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大山背樂善堂 |
- 文化部. . 國家文化資訊網.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 . 新竹縣文化局. 2008年11月 [2021-08-22].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 . 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2018-01-17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 蔡孟尚.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9-01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 陳斯穎. . 聯合新聞網. 2021-02-09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