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石斛

大明石斛学名),又名美丽石斛,是於兰科石斛兰属的植物,广泛分布於澳大利亚,是一种变种非常繁多的蘭花,是一个复合种。其变种的的栖息地也非常多样,可以是附生在热带雨林的树枝上,也可以是生长在开阔森林的砂岩上,遍布於澳大利亚东海岸,以及南回歸線附近。地生大明石斛,会在岩石或悬崖上群生成巨大的花丛,它们的根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张紧密厚实的根床,紧紧的抓住岩石。它们在海拔0米至山顶上都有生长。

大明石斛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目: 天門冬目 Asparagales
科: 蘭科 Orchidaceae
属: 石斛蘭屬 Dendrobium
种:
大明石斛 D. speciosum
二名法
Dendrobium speciosum
Sm., 1804
異名

同型异名包括:

  • Callista speciosa (Sm.) Kuntze,(1891).
  •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typicum Domin (1915) , nom. inval.
  • Dendrocoryne speciosum (Sm.) Brieger(1981)
  • Tropilis speciosa (Sm.) Butzin (1982)
  • Thelychiton speciosus (Sm.) M.A.Clem. & D.L.Jones (2002)

命名

花序

大明石斛是非常受欢迎的栽培植物,最初是由詹姆斯·爱德华·史密斯爵士(Sir James Edward Smith,1759年-1828年)命名。最初的标本是由首席医师J·怀特(J White)在杰克逊港发现,并送给了史密斯爵士。

特征

大明石斛的每个假鳞茎会长出2-5片厚实的羽状叶,这些叶片可以植株上生存12年。假鳞茎直立或弯曲,长达45厘米,基部粗,直径达5-7厘米,至先端渐细,直径3厘米。艳丽的花朵形成总状花序,茎挺直或微弯,富含淀粉,可炒食,每茎能开100多枚花,花为白色或淡黄色,花期8-10月。白色唇瓣上有紫色斑点,并有红色和紫色脉纹。

变种

假鳞茎和叶片

大明石斛的变种众多,是一系列变种形成的复合种。下列变种根据形态学数据划分(Adams等,2006年[1])。

其中一些变种,如var. hillii分布在特定的地点,并不符合严格的变种描述,而是由地理位置确定,而且所有的变种都可接受各自的花粉,产生变种间杂交的种子。

此复合种最初是由Dockrill於1969年描述[2],并由多位学者确认(Clemesha 1981a[3],1981b[4],1986[5],Clements 1989[6],Banks & Clemesha 1990[7]和Adams 1991[8])。

分布

分布於维多利亚州东部Genoa,向北延伸至新南威尔士州的巴林顿山(Barrington Tops)布拉代拉(Bulahdelah),向西延伸200千米至新南威尔士州密芝(Mudgee)附近的Munghorn Gap。

形态

株形多变,一般为坛形或篮形,茎轴弯曲或较直。一般无气生根,但偶尔也会生长。茎轴和叶片在直射光下可观察到色素沉积。茎生叶通常基部宽,先端渐尖,为圆形至卵形,挺直或微弯,长13-51厘米,中部宽2.1-4.5厘米,基部宽2.8-6.0厘米,先端宽1.4-3.2厘米;顶生叶2-5枚,挺直或笔直,表面凹陷,亚椭圆形至卵圆形,偶有倒披针形,基部相对宽,有叶鞘,长9-20厘米,宽4-12厘米,厚1-2毫米。总状花序1-4个,长14.5-57厘米;花梗长5-16厘米,直径4.6-9.5毫米,具1-4中型苞片;花序轴长15-41厘米,生有18-115枚花,花可以是分散分布,也可以密集成丛生长。花柄和子房总长2.7-5.6厘米。花大小各异,由於物质环境不同可能会适量开放或大面积开放,竖直高度4.2-8厘米,水平宽度4.3-7.8厘米,花色为白色至深黄色,唇瓣前裂片和中裂片散布有不同形态的紫色斑点和小条带。背萼片长2.5-4.6厘米,基部宽0.4-1.0厘米,至先端渐缩为钝圆形;侧萼片长1.8-3.9厘米,基部宽0.7-1.2厘米,长钩形,先端钝。花瓣长2.2-4.1厘米,宽2-5毫米,微钩曲,先端急尖。唇瓣长1.1-1.7厘米,平展後宽0.8-1.5厘米,向内弯曲,近似三角形;前裂片长0.6-0.9厘米,宽0.8-1.5厘米,向内弯曲,近似三角形;中裂片有短爪,长0.3-0.8厘米,平展後宽0.6-1.2厘米,弯管形,先端短急尖;胼胝体微微抬起,有2脊,黄色至橙色。花柱长4-5毫米,柱基垂直於花柱,长5-6毫米。萼囊二裂,圆形,从子房至先端长6-7毫米。花期8-10月,在维多利亚州东部可至11月。

生态

大型植物,生长力旺盛,会在大分水岭东部的悬崖峭壁上形成庞大的集群,覆盖整个岩石表面。生长於海拔0米至山顶的开放式和密闭式硬叶林和雨林中。在雨林中,此变种一般地生,少有附生,偶而长出气生根。假鳞茎基部宽,先端往往渐尖并弯曲。花较大,分布均匀,常有园艺优良品种出现。大花品种一般分布区北部,花色为纯白色至金黄色。此变种在株形、大小和花的尺寸上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北方分布的变种相比要小些,并与主要分布在猎人河(Hunter River)的var. hillii形成过渡种。

分布

常见於新南威尔士州中东部的霍克斯伯河(Hawkesbury River)以南、昆士兰南部的蜜山(Mount Mee)和鸦巢国家公园(Crows Nest National Park),与var. grandiflorum形成过渡种。

形态

株形多变,高大挺拔,普遍生长气生根,在雨林中尤其气生根尤其明显且林立。茎生叶表面非常平,挺直或极微弯,长16-68厘米,中部宽1.8-5.2厘米,基部宽1.4-4.4厘米,先端宽1.5-4.2厘米;顶生叶2-5枚,大型,挺直,表面凹陷,亚椭圆形至倒披针形,偶有卵圆形,基部相对宽,有叶鞘,长13-28厘米,宽6-12厘米,厚1-2毫米。总状花序1-4个,长26-65厘米;花梗长6-13.6厘米,直径4-9.5毫米,具1-4中型苞片;花序轴长20-51厘米,生有44-221枚花,花可以是分散分布,也可以密集成丛生长。花柄和子房总长2.3-4.6厘米。花小型至中型,大小各异,可能为杯状,竖直高度3.4-5.2厘米,水平宽度2.9-5.3厘米,花色为白色至淡黄色,唇瓣前裂片和中裂片散布有不同形态的紫色斑点和小条带。背萼片长1.9-3.7厘米,基部宽0.4-0.6厘米,至先端渐缩为钝圆形;侧萼片长1.4-2.7厘米,基部宽0.6-0.9厘米,长钩形,先端钝。花瓣长1.8-3.2厘米,宽2-3毫米,微钩曲,先端急尖。唇瓣长0.8-1.3厘米,平展後宽0.7-1.0厘米,向内弯曲,近似三角形;前裂片长0.5-0.8厘米,宽0.7-1.0厘米,向内弯曲,近似三角形;中裂片有短爪,长0.3-0.5厘米,平展後宽0.5-0.8厘米,弯管形,先端短急尖;胼胝体微微抬起,有2脊,黄色至橙色。花柱长4-5毫米,柱基垂直於花柱,长4-6毫米。萼囊二裂,圆形,从子房至先端长5-6毫米。花期8-10月。

分布

模式产地为昆士兰莱卡特区(Leichhardt)布莱克当台地(Blackdown Tableland),是株形和花形个体差异最大的一个变种,在其分布区内株高和外形变化极大,分布区北端为布莱克当台地北界,向南延伸至远征山脉(Expedition Range),界限不确定。

形态

植株大小和外观个体差异大,偶尔会长出气生根,茎轴和叶片在直射光下可观察到色素沉积。茎生叶为圆形至卵形,挺直或微弯,长9-28厘米,中部宽2.1-3.8厘米,基部宽1.9-4.6厘米,先端宽1.5-3.2厘米;顶生叶2-4枚,挺直,表面凹陷,长9-20厘米,宽4.3-7厘米,卵圆形至亚椭圆形,小型植株上为宽椭圆形,基部有叶鞘,亚椭圆形至亚长方形,厚1-2毫米。总状花序1-3个,长23-58厘米;花梗长8-15.5厘米,直径4-6毫米,具1-4中型苞片;花序轴长15-42厘米,生有14-113枚花,花可以是分散分布,也可以密集成丛生长。花柄和子房总长2.3-3.7厘米,每朵花的大小和形态差异很大,竖直高度3.5-5.4厘米,水平宽度3.9-5.4厘米,花色为白色至深黄色,唇瓣前裂片和中裂片散布有不同形态的紫色斑点和小条带。背萼片长1.8-3厘米,基部宽0.5-0.8厘米,至先端渐缩为钝圆形;侧萼片长1.6-2.4厘米,基部宽0.7-1厘米,长钩形,先端钝。花瓣长1.8-2.7厘米,宽3-4毫米,微钩曲,先端急尖。唇瓣长0.8-1.3厘米,平展後宽0.9-1.2厘米,向内弯曲,近似三角形;前裂片长0.5-0.7厘米,平展後宽0.9-1.2厘米,向内弯曲,近似三角形;中裂片有短爪,长0.3-0.6厘米,平展後宽0.7-1.0厘米,弯管形,先端短急尖;胼胝体微微抬起,有2脊,黄色至橙色。花柱长约5毫米,柱基垂直於花柱,长约6毫米。萼囊二裂,圆形,从子房至先端长约7毫米。花期8-9月。

生态

此变种的种群由东海岸的大分水岭向西至卡那封峡谷(Carnarvon Gorge)生长的植物划分开来,分界线是不适合大明石斛生长的洪泛平原。此变种一般为地生,株形为坛形或篮形,偶尔附生於硬叶林、干旱雨林或悬崖上向外伸出的裸露岩石,常与槲蕨属Drynaria)在远离火源的大鹅卵石共生形成密集群落。较大型的植株会有多个气生根,但并不发达。某些植株在成熟时会非常矮小且密集。虽然此变种的个体差异很大,但是还是能区分出此变种与var. carnarvonense,因为後者生长得更为茁壮,花大且茂密。此变种与var. capricornicum在花和植株的特征上也有很多重叠,不过由於後者的茎轴和叶较短,株形更端正,花期更早(5-6月),仍可区分出两个变种。

分布

模式产地为昆士兰莱卡特区卡那封峡谷,分布於卡那封峡谷地区,此变种由地理因素与其他变种分开。此变种的变种加词源自其分布区。

形态

生长茁壮,株形为坛形或篮形,假鳞茎基部宽,先端渐尖。偶尔长出气生根,茎轴和叶片在直射光下可观察到色素沉积。茎生叶为圆形至卵形,微弯,长15-33厘米,中部宽2.1-3.1厘米,基部宽2-5.2厘米,先端宽1.3-3.2厘米;顶生叶2-3枚,挺直或笔直,表面凹陷,亚椭圆形至倒披针形或卵圆形,基部有叶鞘,长14.8-24厘米,宽4.6-7.4厘米,凹陷,挺直,厚1.2-2.0毫米。总状花序粗大,1-2个,21-47厘米长;花梗长7-14.8厘米,直径4.5-7毫米,具1-4中型苞片;花序轴长14.5-31.5厘米,生有25-87枚花,花均匀分布。花柄和子房总长2.7-4.5厘米,花冠通常为杯状,密集,中型至大型花,竖直高度5.1-6.6厘米,水平宽度5.5-6.3厘米,花色为乳白色至金黄色,唇瓣前裂片和中裂片散布有不同形态的紫色线条和斑点。背萼片长2.8-3.9厘米,基部宽0.5-0.8厘米,至先端渐缩为钝圆形;侧萼片长2.1-2.5厘米,基部宽0.8-1.1厘米,长钩形,先端钝。花瓣长2.4-3.4厘米,宽2.8-4毫米,几乎为直线形,先端急尖。唇瓣长1.1-1.4厘米,平展後宽1-1.3厘米;前裂片长0.7-0.8厘米,宽1.1-1.4厘米,向内弯曲,近似三角形;中裂片有短爪,长0.4-0.6厘米,平展後宽0.9-1.0厘米,弯管形,先端短急尖;胼胝体微微抬起,有2脊,轮廓不明显,黄色至橙色。花柱长约5毫米,柱基垂直於花柱,长约6毫米。萼囊二裂,圆形,从子房至先端长约7毫米。花期8-9月。

生态

此变种一般地生,常生长於保护区周围的悬崖和多岩石的小溪中。此变种与var. capricornicum相比,植株更为大型和茁壮,花期更晚,裂片更宽。与此变种各方面最为相似原变种也可由各部分的数据差异来区分。此变种的新生植物会大量产生紫色花青素色素,但是在成熟的叶片中一般含量很少,这一点与var. capricornicum和var. blackdownense较为相似。

自然杂交种

生境

大明石斛与Dendrobium gracilicaule自然杂交产生自然杂交种Dendrobium × gracillimum。此杂交种有时也被描述为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nitidum F.M.BaileyDendrobium × nitidum (F.M.Bailey) M.A.Clem. & D.L.Jones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bancroftianum Rchb.f.Dendrobium jonesii Rendle subsp. bancroftianum (Rchb.f.) M.A.Clem. & D.L.Jones

参考文献

  1. Peter B. Adams; Jacinta M. Burke, Sheryl D. Lawson. (PDF). Telopea. 2006, 11 (2): 195-232 [2009-09-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10-04) (英语).
  2. (英文)Dockrill AW (1969) Australian Indigenous Orchids, vol. 1. (Society for Growing Australian Plants: Sydney)
  3. (英文)Clemesha SC (1981a) A review of Dendrobium speciosum Sm. Orchadian 6: 247–262.
  4. (英文)Clemesha SC (1981b)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bancroftianum. Orchadian 6: 271–272.
  5. (英文)Clemesha SC (1986) Dendrobium speciosum - an update. Orchadian 8: 173–178.
  6. (英文)Clements MA (1989) Catalogue of Australian Orchidaceae. Australian Orchid Research 1: 1–62.
  7. (英文)Banks DP & Clemesha SC (1990) Dendrobium speciosum  : a review of the species. Australian Orchid Review 55: 4–14.
  8. (英文)Adams PB (1991) Variation, multiple pollinators and breeding system in Dendrobium speciosum Smith : A biological review. Orchadian 10: 124–140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大明石斛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大明石斛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