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堂演奏廳

大會堂演奏廳香港男歌手李克勤於1988年推出的粵語歌曲,由林慕德作曲,李克勤親自填詞,收錄於同年出版的個人專輯《夏日之神話》內,為李克勤的代表作之一[1]。特色為歌詞中使用大量疊字

大會堂演奏廳
李克勤歌曲
收录于专辑《夏日之神話
语言粵語
发行日期1988年 (1988)
类型粵語流行
时长5:02
唱片公司寶麗金唱片
作曲林慕德
李克勤
编曲林慕德
黃祖輝
音乐
YouTube上的大會堂演奏廳香港管弦樂團伴奏現場演唱版本)

創作與製作

背景

歌手李克勤於1985年在第二屆《全港十九區業餘歌唱比賽》獲得冠軍,翌年18歲的他簽約為寶麗金唱片旗下歌手,進入樂壇。1988年寶麗金為他推出此歌,屬其早期作品,當時他尚未走紅。[2]:223

此歌由林慕德負責作曲、編曲,李克勤親自填詞,黃祖輝監製。[3]

曲調

大會堂演奏廳時長5分02秒(按專輯版本)[3],以
D小調創作[4],導音為c♯[5]:58,每分鐘72拍[4]音域為9度[6]曲式為AABB[5]:55[註 1]。節奏由急促轉向緩慢[5]:57

歌詞

歌詞描述歌者在淒清的夜裡,憶起與已經分手的戀人在大會堂演奏廳的音樂會上邂逅等往事。[註 2]

修辭技巧上,歌詞包含大量疊字及疊詞,疊字語句計有「瀟瀟颼颼悄悄」、「絲絲點點細雨串串落下」、「冰冰冷冷滴著微微柔黃」、「飄飄涼風」、「偏偏想起」、「卿卿我我說笑靜靜垂頭」、「分分秒秒」;疊詞語句計有「停留停留」、「沒法沒法」、「甜蜜甜蜜」、「害怕害怕害怕」。而「不再害怕害怕害怕分手」接「分手以後無奈如舊」,則屬頂真[5]:55-57

發行與特別演唱

此歌最早收錄於李克勤第二張個人專輯大碟《夏日之神話》,1988年發行[1][2],為黑膠唱片[3]

2013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發「終身成就獎」予人稱「大會堂之父」的香港藝術發展局前主席陳達文,頒獎禮上李克勤作為表演嘉賓唱出大會堂演奏廳向其致敬。[7]

迴響

李克勤在大會堂演奏廳推出後的翌年才因歌曲一生不變開始走紅,而大會堂演奏廳在專輯《夏日之神話》中亦非主打歌,當時並未受廣泛注意,派台成績亦不亮眼[註 3][2],這情況與李克勤另一首早期代表作月半小夜曲相似[2][8]。但隨著李克勤走紅,兩歌亦受到樂迷欣賞,被視為其代表作。李克勤在2001年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港樂.克勤》演唱會後,音樂事業再步入高峰[2],有指管弦樂團伴奏配合李克勤成熟穩定的唱功,此風格十分適合演繹兩歌,讓兩歌成為熱門歌曲[8][註 4]。《港樂.克勤》的成功也讓李克勤更重視伴奏樂器與規模,這點正合此歌的「演奏廳」題材,後來他曾經推出以「演奏廳」為名的專輯《李克勤演奏廳》、《李克勤演奏廳II》,至2007年歌曲再見演奏廳後,有樂評人認為是其作品編曲風格簡約化的開始,「演奏廳」時期結束。[2]

評價

歌詞中使用大量疊字,多被樂評人聯想到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著名詞作《聲聲慢.秋情》,其開首的連續七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9][5]:56。研究歌詞的學者朱耀偉引用歷代對《聲聲慢.秋情》的分析,指出當中疊字不止數量多,其發聲安排上更具有特別作用,而此歌的疊字則未有該等作用。音樂學者楊漢倫余少華則認為歌中疊字多以急促節奏唱出,應稱為「聲聲緊」[5]:56

朱耀偉又分析因曲式之故,李克勤需要填上多句長句,但他的疊字編排沒有堆砌之感,反而減低了長句的沉悶感。歌詞借用「大會堂演奏廳」此一場景帶出物是人非之感,而其他提到的景物「雨」、「霧燈」、「風」等在該時代已屬於公式化運用。此歌營造出淒美氣氛,與李克勤另一首親自填詞的早期作品深深深(1989年),均反映了他的愛情題材歌詞以營造氣氛見長。[9]

楊漢倫、余少華對曲、詞各部分作出了細緻分析及評論。他們也認同此歌的疊字運用得當。此外,他們甚為在意「瀟瀟颼颼悄悄夜靜無人 伴我行是寂寥」這種節奏急促的開首部分,認為1960至70年代的香港粵語歌,均少有這樣節奏,及疊字、疊詞構成的句法,他們形容此歌是「日本流行曲及美國饒舌(rap)歌曲的風格,用漢語疊字手法包裝成的香港中文(粵語)歌曲,伴奏的音樂語言基本上是東西洋結合的產品」。其他評論包括「台下彈奏」一句為樂曲高潮位置,但該句在詞意上無關痛癢,配合略嫌不當,等等。[5]

華僑日報》當時的樂評稱此歌「是一首討好的抒情慢歌」。[10]

作曲者林慕德自評此歌「旋律形象生動、激情,結尾別緻」。[4]

備註

  1. 劉靖之的論文附表中曲式為ABAB之說,及所列出的獲獎紀錄,當皆為誤植。該表又指轉調形式為D-G-D[6],但楊漢倫、余少華則有只上到f♯一說[5]
  2. 香港有多個大會堂,當時的MV中環海旁的香港大會堂取景,歌者的戀人為音樂會上的小提琴演奏者。
  3. 有指當時專輯內最受注意的歌曲,是李克勤首部主演劇集《不再少年時》的同名主題曲[2],而在派台方面則只有夏日之神話獲得亮眼成績。
  4. 香港電台1998年出版的唱片收藏指南已列舉大會堂演奏廳、月半小夜曲、夏日之神話、深深深為李克勤1980年代的代表作[1],可見它們於1990年代已重獲注意。而《港樂.克勤》版本則獲得更佳效果。

參考資料

  1. 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委員會 (编). . . 香港: 三聯. 1998: 34. ISBN 962-04-1458-6.
  2. 何言. . . 香港: 香港中和. 2015: 223,224,241. ISBN 978-988-8284-97-9.
  3. . Discogs.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英语).
  4. 劉靖之. . . 附曲譜. 香港: 商務. 2013: 125–128. ISBN 978-962-07-5612-2.
  5. 楊漢倫; 余少華. . . 附曲譜. 香港: 匯智. 2013: 55–60. ISBN 978-988-16456-7-8.
  6. 劉靖之. (PDF).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16.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9).
  7. . 東方日報. 2013-05-11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8).
  8. . 香港01. 2017-07-13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9. 朱耀偉. . . 香港: 亮光文化. 2016: 285–286. ISBN 978-988-8365-30-2.
  10. 史提芬. . 華僑日報. 1988-10-08: 23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