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槺榔 (嘉義縣)
歷史
台灣日治初期,大槺榔地區為一街庄(舊制街庄),稱為「大槺榔庄」,隸屬於大槺榔西堡。該庄昔日西及西北與樸仔腳街為鄰,北邊西段與雙溪口庄為鄰,北邊東段及東邊為小槺榔庄,南邊東側一小段與馬稠後庄為界,南邊其餘部分及西南邊為下竹圍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設置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嘉義廳。[5]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2月15日,該庄編入「大槺榔區」,隸屬於嘉義廳。[6]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7]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1月18日,各區管轄區域調整,該庄改隸屬於嘉義廳的「樸仔腳區」。[8]
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大槺榔」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新制街庄)。[9]
二戰後,朴子街改制為朴子鎮,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民國39年)10月25日,雲嘉南分治,朴子鎮改隸屬於嘉義縣。[10]1992年(民國81年)9月10日,朴子鎮升格為縣轄市朴子市。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大槺榔,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
省道台82線又稱「東西向快速公路-東石嘉義線」,經過本地區南部邊界地帶中段。最近的交流道在西側為省道台19線交會處的朴子交流道,在東側為鄉道嘉45線交會處的祥和交流道,其間可利用台82線平面側車道(鄉道45-1線)連接。由此等可快速前往台82線沿線各地,或連接國道1號、國道3號。[1][2][11]
縣道157號是斗南至過溝的道路,經過本地區西北部邊界地帶,其中縣道168號路口暨鄉道嘉47線起點路口以西路段與縣道168號共線。由該道路(大方向)北行可前往六腳鄉、新港鄉、溪口溪、雲林縣大埤鄉、大埤鄉/斗南鎮邊界,並止於斗南市區南郊的省道台1線路口;南行可前往朴子市朴子市區、東石鄉東南端、布袋鎮北部的過溝,並止於省道台17線路口。[1][2][11]
縣道167號是朴子至麻魚寮(實際終點為後潭)的道路,經過本地區南部側邊界地帶。由該道路(大方向)西行可前往朴子市區,並止於縣道157號、縣道168號共線路口,東行可前往鹿草鄉、太保市的後潭,並止於縣道168號路口。[1][2][11]
縣道168號又稱「嘉朴公路」,是東石鄉至中庄的道路,經過本地區中北部及東半葉的北部邊界地帶,其中縣道157號路口暨鄉道嘉47線起點路口以西路段與縣道157號共線。由該道路西行可前往東石鄉東石市區;東行可前往太保市、水上鄉,並止於中庄的縣道165號轉角路口。[1][2][11]
鄉道嘉45-1線是朴子永和至鹿草馬稠後的道路,也是省道台82線(東西向快速公路-東石嘉義線)的平面側車道。[1][2][4][12]
學校
- 大鄉國小
參考文獻
- . 臺灣總督府. 1904年.
-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05年12月.
- .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01-11-11, 第1054號: 16–17.
- . 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04-02-15: 0013.
- .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09-10-25, 第2819號: 69–83.
- .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10-01-18, 第2873號: 21–46.
- 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日新報社合編 (编). . 成文出版社. 1921年.
- 王世慶.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06-30.
-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05年9月.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