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泵社
大浪泵社(凱達格蘭語:),又名巴浪泵社(凱達格蘭語:),為18世紀前,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一支系部落。
大浪泵社 | |
皇輿全覽圖的大浪泵社附近關係圖,1704年 | |
表記 |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
閩南拼音 | |
別名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
閩南拼音 |
文獻考據
大浪泵社首有文獻記載出現於荷蘭人1654年所繪的《大臺北古地圖》。後來因為康熙大地震,該地圖所描述的居住地與該地地貌與1697年郁永河《裨海記遊》、1704年的《康熙皇輿全覽圖》及之後的1722年的《番俗六考》等都有所出入。不過,俱信該社活動範圍不脫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接附近。
17世紀中,荷蘭兩度調查時,稱大浪泵社僅十數戶數十多人,但因「北部平埔族兇悍嗜殺,深入布教者多被殺害」(中央研究院,《族群、分布與大遷徙》)因素,實際人數據考應該不只此數目。
全盛時期
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伯歧合股立「陳賴章」(取前三人之姓名)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艋舺)地方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不過當時大浪泵漢人人數並不多。另外,因施琅發布的渡臺禁令,規定開墾者不得攜家眷至臺,當地漢人多與平埔族婦女通婚。
漢化滅絕
18世紀後,因通婚、教育、改名等因素,漢化迅速的大浪泵社於大龍峒地區迅速消失。不過史載仍有1764年業主瑪老及1866年佃首陳曲記(漢名)等大浪泵社知名人士。19世紀,該社正式與大稻埕凱達格蘭族的圭武卒社(Kimoitsi)合併為圭泵社,而當時頭目較知名的有1904年的馬復成(漢名)。
20世紀,逐漸漢化的大浪泵社或圭泵社,連同凱達格蘭族則於台北一併消失滅絕。
參考文獻
-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南天書局,台北市,1996年6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