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迪奧普

大衛·迪奧普法語:1966年5月24日),法國小說家與學者,波城大學特許任教講師,專長領域為18世紀法國與非洲法語文學,並側重研究18世紀對非洲的描述與當時旅行者所拍攝的圖像[2]。他在2021年憑著第二部小說《靈魂兄弟》()與其英文版翻譯者安娜·莫紹瓦基斯一起獲得布克國際獎[3],為該獎首位法國與非裔得主[3]

大衛·迪奧普
David Diop
2018年的迪奧普
出生 (1966-02-24) 1966年2月24日
 法國巴黎
現居地法國波城[1]
職業
母校巴黎第四大学M.A.D.Litt.
代表作靈魂兄弟
獎項布克國際獎(2021)

生涯

迪奧普於1966年5月23日在巴黎出生,父親為塞內加爾裔,母親則是法國人[4][5]。他在5歲隨家人移居至達喀爾,並在當地渡過童年的大部分時間,直至18歲讀畢中學後才回到法國[6][7]。迪奧普之後赴巴黎第四大学攻讀詩論與文學史,在碩士畢業後,他以研究18世紀法語文學的論文《狄德羅達朗貝爾所著百科全書之政治哲學的思想史》(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la philosophie politique dans L'Encyclopédie de Diderot et d'Alembert)獲得博士學位[8][1]

迪奧普在1998年成為波城大學的文學講師,專攻18世紀法國文學和非洲法語文學[1][9]。2009年,他被任命為該大學17和18世紀歐洲文學的非洲和非洲人形象研究小組的負責人,更在五年後獲得特許任教資格[1],現時為波城大學美術、語言和文學系的主任[10]。迪奧普在2012年發行其出道小說《1889年,萬有引力》(1889, l'Attraction universelle),講述參與1889年世界博覽會的11人塞內加爾代表團在巴黎的經歷[1]。2018年,他發表其第一部完整的學術著作《18世紀黑人的修辭學-從遊記廢奴文學》(Rhétorique nègre au xviiie siècle[9]。3年後,迪奧普出版其第三部小說《不歸路之門》(La Porte du voyage sans retour),內容改編自植物學家米歇爾·阿當松在塞內加爾的研究經歷和與當地黑人原住民的接觸,而標題則來自戈雷島上的「不歸之門」,許多黑人在這裡出發乘上奴隸船,隨後被販賣到美洲或歐洲國家,從此再也無法回到故鄉[11]

《靈魂兄弟》

迪奧普的第二部小說《靈魂兄弟》於2018年發行,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殖民主義歷史作背景,講述塞內加爾長槍兵阿爾法·恩迪亞耶(Alfa Ndiaye)在戰壕內為法國征戰時收到兒時好友離世的消息後陷入瘋狂,從而對德國敵軍施以極刑[12]。迪奧普表示該小說的靈感來自於其曾祖父在一戰期間的經歷,還說:「他從來沒有對他的妻子或我的母親說過他的經歷。這就是我為何對一戰的所有故事和敘述極感興趣的原因,憑藉這些軼事,人們便能夠與那場獨一無二的戰爭建立緊密的連結」[13]。由於其曾祖父拒絕談論任何關於戰爭的話題,迪奧普閱讀了許多關於長槍兵的公開報導[5]

《靈魂兄弟》入圍龚古尔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美第奇奖以及其餘項法國文學獎[1][14],並在2018年獲得龔古爾中學生獎[12][15]和瑞士阿瑪杜·庫魯馬獎[14]。其英文譯本以《夜晚的血都是黑的》(At Night All Blood Is Black)為題[16][10],甫於2020年11月發行後,該小說便獲得2020年洛杉磯時報小說獎[17],並在接續的2021年奪得布克國際獎的桂冠,迪奧普和其英文版翻譯者安娜·莫紹瓦基斯一起平分5萬歐元獎金[18][3],前者也憑此成為布克國際獎的首位法國籍與非裔得主[5][19]。《靈魂兄弟》在發行後被翻譯成13種語言,其中意大利語譯本獲得斯特雷加歐洲文學獎,荷蘭語譯本則獲得歐洲文學獎[14][5]

出版書籍

小說

  • 《1889年,萬有引力》(1889, l'Attraction universelle1889, the Universal Attraction,2012)
  • 靈魂兄弟》(Frère d'âmeAt Night All Blood Is Black,2018)
  • 《不歸路之門》(La Porte du voyage sans retourThe Gate of the No Return Journey,2021)

學術著作

  • 《18世紀黑人的修辭學-從遊記至廢奴文學》(Rhétorique nègre au xviiie siècle18th Century Negro Rhetoric: From Travelogues to Abolitionist Literature,2018)

獲得獎項

  • 2018年:龔古爾中學生獎
  • 2018年:阿瑪杜·庫魯馬獎
  • 2020年:洛杉磯時報小說獎
  • 2021年:布克國際獎
  • 2021年: 斯特雷加歐洲文學獎
  • 2021年:歐洲文學獎

參考資料

  1. . Internationales Literaturfestival Berlin. [3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2. Chrisafis, Angelique. . The Guardian. 18 June 2021 [2021-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3. 程千千 (编译). . 澎湃新闻. 2021-06-03 [202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3).
  4. Branach-Kallas, Anna. . Journal of War & Culture Studies. 26 February 2021, 0: 1 [2021-09-03]. ISSN 1752-6272. doi:10.1080/17526272.2021.18916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5. Cain, Sian. . 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Media). 2 June 2021 [4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6. Cappelle, Laura. . The New York Times. 30 May 2021 [4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7. . frenchculture.org. French Embassy in the United States. [3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英语).
  8. . Sudoc. [2021-06-05].
  9. Contreras, Isabel. . Livres Hebdo. 15 November 2018 [16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法语).
  10. Toll, Martha Anne. . Words Without Borders. November 2020 [16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11. Perreau, Yann. . Les Inrockuptibles. 2021-08-21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12. Kaprièlian, Nelly. . Les Inrockuptibles. 30 October 2018 [16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3) (法语).
  13. . BBC News. 2 June 2021 [5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英国英语).
  14. . The Booker Prizes. 2 June 2021 [3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15. . La République des Pyrénées. 15 November 2018 [16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法语).
  16. . Cultural Services French Embassy in the United States. 23 October 2020 [16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英语).
  17. Pineda, Dorany. . Los Angeles Times. 17 April 2021 [17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美国英语).
  18. . BBC News. 2 June 2021 [2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19. Ibeh, Chukwuebuka. . Brittle Paper. 9 June 2021 [17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