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塊菌屬
奇塊菌屬(學名:Paradoxa)是子囊菌門盤菌目塊菌科的一個屬,於1935年由義大利植物學家奧雷斯泰·馬蒂羅洛發表描述,本屬物種為塊菌,特徵為子囊中僅含有一枚子囊孢子,前後共有三個物種被發表,不過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顯示本屬是塊菌屬的同物異名,其下物種已改歸入塊菌屬中,且子囊中僅含有一枚孢子的塊菌可能並非單系群。
奇塊菌屬 |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
纲: | 盤菌綱 Pezizomycetes |
目: | 盤菌目 Pezizales |
科: | 塊菌科 Tuberaceae |
属: | 奇塊菌屬 Paradoxa Mattir. (1935) |
模式種 | |
P. monospora Mattir. (1935) | |
物種 | |
|
分類
奇塊菌屬最初發表時為單型屬,僅包含分布於義大利的模式種P. monospora[1],其特徵為子囊中僅含有一枚子囊孢子,長約50-60微米[2],子囊果呈棕黑色[3]。2008年,有學者將原屬塊菌屬、分布於中國四川與雲南[註 1]的巨孢奇块菌(Tuber gigantosporum)[5]改歸入本屬中,學名更改為P. gigantospora,此物種的子囊中亦僅有一枚子囊孢子,且子囊果的形態與孢子顏色皆與P. monospora相似,惟前者的孢子大小較大,呈橢球狀,長約105-115微米,寬約70-75微米[2]。2018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部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评估报告將巨孢奇块菌列為瀕危物種[5]。2012年,本屬的第三個物種中华巨孢块菌(Paradoxa sinensis)被發表描述,樣本採集於雲南昆明的菇類市場,本種與P. monospora十分相似,不過本種子囊果呈黃棕色,直徑約2.5公分;產孢體為黑色;子囊中亦只含一枚子囊孢子(極少數情況可能含有兩枚);子囊孢子長約62.5-72.5微米,稍大於P. monospora的子囊孢子[3]。
爭議
2003年,Vizzini即提出本屬實為塊菌屬的同物異名[6],並於2008年將本屬的模式種P. monospora改歸入塊菌屬,學名改為Tuber monosporum[7]。2011年,有學者發現了另一種子囊中僅含有一枚孢子的塊菌,論文中將其稱為Tuber sp.1,樣本採集於日本,此研究以部分核糖體DNA、真核延伸因子1α、RNA聚合酶II大次單元等基因的序列分析日本多種塊菌的親緣關係,結果顯示Tuber sp.1屬於塊菌屬的其中一個演化支,且與該屬的大孢塊菌(Tuber macrosporum)關係接近[8]。
2014年發表的另一篇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以核糖體DNA的轉錄間隔區(ITS)序列分析塊菌科各類群的親緣關係,結果亦顯示本屬屬於塊菌屬的一個演化支[註 2],與大孢塊菌互為姊妹群,因此將本屬認定為塊菌屬的異名,並將中华巨孢块菌(P. sinensis)改歸入塊菌屬,學名更改為Tuber sinomonosporum[註 3][9]。
後續研究
2014年的研究同時發表另一子囊中僅有一枚孢子(少數情況下兩枚)的新種光巨孢塊菌(Tuber glabrum),其樣本採集於雲南曲靖市會澤縣,子囊果呈淡黃棕色或黃綠色;產孢體最初為淺色,成熟後漸轉為黑色;子囊孢子呈橢球形,長約80-92.5微米,寬約55-62.5微米[9]。2015年,又有另一種子囊中僅有一枚孢子的塊菌被發表描述,為採集於四川攀枝花的黄孢块菌(Tuber xanthomonosporum),其子囊果呈淡黃棕色;產孢體最初為白色,成熟後漸轉為黃棕色;子囊孢子長約43微米[4]。此研究亦以ITS序列分析塊菌科各物種的親緣關係,結果發現與本屬有關(子囊中僅有一枚孢子)的物種皆屬塊菌屬的演化支,但Tuber sp.1[8]、中华巨孢块菌與光巨孢塊菌共同組成一演化支,與大孢塊菌和T. canaliculatum互為姊妹群;黄孢块菌則屬於另一演化支,顯示「子囊中僅有一枚孢子的塊菌」(Paradoxa-like species)並非單系群[4]。
註腳
參考文獻
- Mattirolo O. . Beiträge zur Kryptogamenflora der Schweiz. 1935, 8 (2): 1–53 (意大利语).
- Wang, Y.; Hu, H.T. . Mycotaxon. 2008, 106: 199-202 –MycoBank.
- Fan, Li; Cao, Jin-Zhong; Li, Yu. . Mycotaxon. 2012, 120 (1): 471–475. ISSN 0093-4666. doi:10.5248/120.471.
- Qing, Yuan; Li, Shu-hong; Liu, Cheng-yi; Li, Lin; Yang, Mei; Zhang, Xiao-lei; Li, Xiao-lin; Zheng, Lin-yong; Wang, Yun. . Mycotaxon. 2015, 130 (1): 61–68. ISSN 0093-4666. doi:10.5248/130.61.
- (PDF).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部: 29. 2018 [2019-1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1).
- Vizzini A. . Boll Gruppo Micol G. Bresadola. 2003, 46 (97–153) (意大利语).
- Vizzini A. 51: 174. 2008 (意大利语).
- Kinoshita, Akihiko; Sasaki, Hiromi; Nara, Kazuhide. . Mycologia. 2011, 103 (4): 779–794. ISSN 0027-5514. doi:10.3852/10-138.
- Fan, Li; Feng, Shuang; Cao, Jin-Zhong. . Mycological Progress. 2014, 13 (2): 241–246. ISSN 1617-416X. doi:10.1007/s11557-013-0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