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铭文列表
契丹铭文列表包括以契丹大字、契丹小字书写的已知铭文语料。这两种文字是契丹人创制的,用于书写10至12世纪通行于中国北方的契丹语。最后一名有记载的契丹语母语者耶律楚材死于1243年,契丹语大约在此后不久彻底灭绝。[1]:4

在文献中流传至今的契丹文仅有明初陶宗仪所作《书史会要》中的5个契丹大字及其中文注释。[2]:169–170因此人们对契丹语知之甚少,两种文字系统也只得到了部分破译。[2]:ix
契丹文的主要语料来源是纪念用的碑文,大多是契丹贵族墓志铭。[1]:420世纪之前,已知的契丹文铭文仅有1618年便树在武则天墓前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一种。而且,早期人们一直以为上面的文字是女真文。直到1920年代,辽兴宗及其妃子的墓志铭被发现,人们才意识到《郎君行記》是用契丹文写的。[2]:11930年代又出土了一些字体相近的铭文,如辽道宗及其妃子的墓志铭。一开始,人们并不清楚这些文字是相传920年创制的契丹大字,还是相传925年左右创制的契丹小字。1935年发现的一座庙的碑文、1951年发现的萧孝忠墓志铭上,有另一种似与汉字更像的未知文字,直接借用汉字的例子也多了很多;1962年金光平猜测,这两块碑是用契丹大字写的,《郎君行记》等其他碑文则是用契丹小字写的。[2]:2这一说法后来被广为接受。
使用契丹大字书写的目前已知共有约15块,日期从986至1176年不等;使用契丹小字书写的目前已知共有约40块,日期从1053至1171年不等。[3]这两种文字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块碑上,仍不清楚为什么契丹人要用两种不同的文字,也不清楚是什么决定了选用哪种文字。
除碑文外,墓室壁画,以及镜子、护身符、腰牌、特殊不流通货币等小物件上,也发现有两种契丹文的简短铭文。一些青铜官印的印面刻有契丹大字。印章上的契丹文模仿了九叠篆的艺术风格。
契丹大字墓志铭
碑文 | 图像 | 日期 | 发现地 | 发现年 | 现藏于 | 描述 |
---|---|---|---|---|---|---|
胡特奴(耶律趙三)纪功碑 | 1084 | 蒙古肯特省莽鼐县萨尔巴日山中47.40°N 110.30°E | 1950年代 | Situ | 4行25字[4] | |
石棺刻字 | 辽宁建昌县耿杖子村40.76°N 119.82°E | 1977 | 建昌县博物馆 | 8行19字(于石棺被3分时严重磨灭)[5]:392 | ||
大遼義州大橫帳蘭陵郡夫人蕭氏創建靜安寺碑銘 | 1072 | 内蒙古宁城县静安寺遗址42.087°N 119.108°E | 1935 | 辽中京博物馆 | 40行70字(重度磨损,几乎不可识读)[6]:200[3] | |
无名氏墓志 | 1056 | 不明(仅见于劉鳳翥所见一张拓片照片) | before 1997 | 未知 | 27行[7] | |
多羅里本郎君(1037–1080)墓志铭 | 1081 | 不明 | 1999 | 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 | 21行800字[8][3] | |
李爱郎君墓志[lower-alpha 1] | 1176 | 不明(仅见于拓片) | 1985之前 | 不明 | 16行470字[10]:202 | |
太師墓志 | 1056 | 不明(仅见于拓片) | 1939之前 | 不明 | 40行1,800字[11]:391[6]:200–201 | |
北大王(耶律萬辛,972–1041)墓志 | ![]() |
1041 |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坤都镇43.83°N 121.12°E | 1975 | 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 | 27行783字[11][6]:202–203[3] |
永寧郡公主(1033–1091)墓志 | 1092 | 内蒙古巴林左旗王家沟村44.07°N 119.475°E | 2000 | 辽上京博物馆 | 36行1,486字[7][3] | |
蕭袍魯(1018–1089)墓志 | 1090 | 辽宁法库县前山村42.58°N 123.56°E | 1965 | 辽宁省博物馆 | 15行323字[7] | |
蕭孝忠(?–1089)墓志 | 1089 | 辽宁葫芦岛市西孤山40.896°N 120.498°E | 1951 | 辽宁省博物馆 | 18行540字[11][6]:201 | |
耶律昌允(1000–1061)墓志 | 1062 |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塔山42.09°N 119.10°E | 2000 | 赤峰市元宝山区文物局 | 30行878字[7][3] | |
耶律褀/耶律阿思(1033–1108)墓志 | 1108 |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古尔班胡舒嘎查朝格特山44.45°N 120.17°E | 1993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 46行2,845字[7][3] | |
耶律習涅(1063–1114)墓志 | 1114 | 内蒙古巴林左旗小罕山44.60°N 119.35°E | 1987 | 辽上京博物馆 | 37行1,608字[7][3] | |
耶律延宁(946–985)墓志 | ![]() |
986 | 辽宁朝阳县柏木山41.63°N 120.20°E | 1964 | 辽宁省博物馆 | 19行271字[11][6]:201–202 |
辽太祖(916–926在位)陵碑 | ![]() |
内蒙古巴林左旗石房子村43.88°N 119.13°E | 1966之后 | 内蒙古博物馆、辽上京博物馆 | 一块石碑的10块碎片,共78字[10][12]:390 | |
辽上京遗址碑文 | ![]() |
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43.96°N 119.39°E | 1965 | 辽上京博物馆 | 一块碑的两块碎片:甲) 10行64字;乙) 8行52字。[10][12] | |
纪念碑文 | ![]() |
1058 | 蒙古东戈壁省44.88°N 110.15°E | 2010 | 乌兰巴托蒙古国家博物馆 | 7行,约150字[13][14] |
其他契丹大字铭文
物件 | 日期 | 发现地 | 发现年 | 现藏于 | 描述 |
---|---|---|---|---|---|
石刻 | 内蒙古扎鲁特旗阿贵洞45.10°N 120.72°E | 洞外壁上涂有7个契丹大字[15]:205 | |||
辽墓木牍(两件) |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45.22°N 121.52°E | 1999 | 两件记有货物清单的木牍[16] | ||
不流通金银铜货币 | 不同地点发掘出了各种货币 | 正面4字契丹文铭文,释作“天朝萬順”[17] | |||
不流通银币 | 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43.96°N 119.39°E | 1977 | 辽上京博物馆 | 正面有意为“天朝萬順”的4字契丹文铭文,背面有8字契丹文铭文[5][18] | |
铜镜 | 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城遗址白塔44.202°N 118.514°E | 1958 | 内蒙古博物馆 | 镜缘刻有5个契丹大字[18][19] | |
铜制道教护身符 | 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45.55°N 127.0°E | 黑龙江博物馆 | 正面为道教符咒,背面为2行18字契丹大字铭文[20]:391–392[21]:204 | ||
铜制道教护身符 | 巴林右旗博物馆 | 正面为道教符咒,背面为3行28字契丹大字铭文[20][21] | |||
银腰牌 | 河北承德41.00°N 117.56°E | 京都大学东亚历史研究所 | 正面为汉字“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背面为2字契丹大字铭文,意为“走马”[21] | ||
金属标签 | 不明 | 不明 | 3字契丹大字[22] | ||
银勺 | 辽宁建平县王福沟42.23°N 119.48°E | 1956 | 辽宁省博物馆 | 4个汉字“太付太太”,后跟5个契丹大字[21] | |
铜印 | 1094 | 辽宁盘山县41.25°N 122.00°E | 1986 | 盘锦博物馆 | 印面为汉字“汧王之印”,印章上表面有两行契丹大字,释作“乙辛寧大王”“遼大安十年(1094)”。[23][24] |
契丹大字印章
物件 | 图像 | 发现地 | 发现年 | 现藏于 | 描述 |
---|---|---|---|---|---|
铜印 | 内蒙古奈曼旗42.85°N 120.65°E | 1957 | 内蒙古博物馆 | 5个篆体字[25]:203–204[26] | |
铜印 | 内蒙古翁牛特旗东台村42.95°N 119.05°E | 1965 | 赤峰博物馆 | 5个篆体字。印面铭文在侧面重复,是一列普通契丹字,仅雕出其轮廓[5][25][27] | |
陶印 | ![]() |
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43.96°N 119.39°E | 1975 | 辽上京博物馆 | [25][28] |
铜印 |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沟村43.92°N 119.55°E | 1966 | 不明 | [25] | |
铜印 | 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城遗址白塔44.202°N 118.514°E | 1973 | 赤峰博物馆 | [25][27] | |
铜印 | 辽宁凤城市40.45°N 124.05°E | 1964 | 辽宁省博物馆 | 5个篆体字[25][29] | |
铜印 | 辽宁建昌县40.80°N 119.85°E | 1980 | 辽宁省博物馆 | [25][30] | |
铜印 | 吉林洮南市甄家屯45.35°N 122.80°E | 1937 | 不明 | [25] | |
铜印 | 不明 | 吉林博物馆 | [25] | ||
铜八角印 | 不明 | 吉林博物馆 | [25] | ||
铜印 | 河北围场县41.95°N 117.75°E | 内蒙古博物馆 | [25] | ||
铜印 | 不明 | 天津博物馆 | [25] | ||
铜印 | 新疆沙雅县41.25°N 82.80°E | 1952 | 国家博物馆 | [25] | |
铜印 |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Xinjiang 43.90°N 81.30°E |
1958 | 国家博物馆 | [25] | |
铜印 | 不明 | 国家博物馆 | 印文释作“元帥右都監印”[25] | ||
铜印 | 不明(印文据羅福頤) | 不明 | [22][25] | ||
铜印 | 不明(印文据羅福頤) | 不明 | [22][25] | ||
铜印 | 辽宁岫岩县40.28°N 123.28°E | 1980 | 岫岩县博物馆 | 印章顶部有1004年刻文[25] | |
铜印 | 辽宁喀喇沁左翼县41.13°N 119.75°E | 1973 | 喀喇沁左翼县博物馆 | 5个篆体字[23] | |
契丹小字墓志铭
碑文 | 图像 | 日期 | 发现地 | 发现年 | 现藏于 | 描述 |
---|---|---|---|---|---|---|
无名氏墓志 | 辽宁阜新县海棠山41.935°N 121.850°E | 1991 | 阜新博物馆 | 13行300字(碑右侧缺失,碑背面刻有佛教图案)[7][31]:9 | ||
耶律永寧郎君(1059–1087)墓志[lower-alpha 2] | 1088 | 内蒙古喀喇沁旗北沟43.417°N 118.320°E | 1995 | 喀喇沁旗博物馆 | 43行1,062字[7][32][3] | |
耶律副部署(耶律兀没,1031–1077)墓志 | 1102 |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古尔班胡舒嘎查朝格特山44.45°N 120.17°E | 1996 | 内蒙古博物馆 | 51行2,000字[7][31][3] | |
辽道宗(1032–1101)墓志 | 1101 | 内蒙古巴林右旗道宗陵44.36°N 118.50°E | 1930 | 辽宁省博物馆 | 37行1,134字;盖上另有6行36字,形制为篆体[31][6]:206 | |
辽兴宗(1015–1054)墓志 | 1055 | 内蒙古巴林右旗兴宗陵44.36°N 118.51°E | 1922 | 埋在兴宗陵不明地点 | 36行861字[15][32]:11[3] | |
仁懿皇后(?–1076)墓志 | 1076 | 内蒙古巴林右旗兴宗陵44.36°N 118.51°E | 1922 | 埋在兴宗陵不明地点 | 32行575字[6]:205–206[33]:10 | |
宣懿皇后(1040–1075)墓志 | ![]() |
1101 | 内蒙古巴林右旗道宗陵44.36°N 118.50°E | 1930 | 辽宁省博物馆 | 30行620字;盖上另有4行16字,形制为篆体[32][6]:206–207 |
顾士忠(1015–1090)墓志 | 1091 | 2009 |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 33行1,700字[3] | ||
蕭特每夫人韓氏墓志 | 1078 | 不明 | 不明 | 35行814字[32] | ||
耶律敵烈之女耶律氏(耶律挞不也,1081–1115)墓志 | 1115 | 内蒙古翁牛特旗山嘴子42.868°N 118.970°E | 1962 | 赤峰博物馆 | 25行699字[31][6]:207–208[3] | |
室魯太師/撒懶室魯太師墓志 | 1100 | 内蒙古扎鲁特旗义和碑村44.67°N 121.02°E | 2000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 15行150字[7][33][3] | |
胡睹堇審密/萧胡睹堇(1041–1091)墓志 | ![]() |
1091 | 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契丹博物馆 | 39行1,500字[3] | ||
耶律弘本夫人宋魏國妃(1056–1080)墓志 | 1110 | 内蒙古巴林右旗兴宗陵44.36°N 118.50°E | 1997 | 巴林右旗博物馆 | 24行670字[7][33][3] | |
金博州防禦使/鎮國上將軍(1079–1142)墓志 | 1171 | 内蒙古敖汉旗老吴沟村42.108°N 119.938°E | 1993 | 敖汉旗博物馆 | 51行1,570字[7][2]:8–9[3] | |
澤州/涿州刺史(?–1107)墓志 | 1108 | 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沟村44.400°N 119.465°E | 1993 | 辽上京博物馆 | 26行230字。碑面右上部磨损严重[7][32][3] | |
梁王墓志[lower-alpha 3] | 1107 | 辽宁阜新县关山42.157°N 121.957°E | 2001 | [34] | ||
許王墓志 | 1105 | 辽宁阜新县卧凤沟41.820°N 121.600°E | 1977 | 阜新文化中心 | 64行2,163字;1行6字[32][35]:207 | |
斡特剌王(1073–1099)墓志 | 1099 | 2009 |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 22行1,000字[3] | ||
蕭敵魯(1061–1114)墓志 | ![]() |
1114 | 2007 |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 26行520字[3] | |
蕭令公(蕭富留)墓志 | 1057 | 辽宁阜新县西山村41.764°N 121.380°E | 1950 | 辽宁省博物馆 | 32行594字[33][35] | |
蕭太山及永清公主墓志 | 2003 | 32行1,373字[32] | ||||
蕭圖古辭墓志 | 1068 | 辽宁阜新县42.01°N 121.65°E | 2000 | 26行739字[32] | ||
蕭仲恭墓志 | 1150 | 河北兴隆县40.40°N 117.50°E | 1942 | 河北省文物局 | 50行2,442字;盖上另有3行9字[6]:208–209[36]:12 | |
耶律糺里/耶律貴(1061–1102)[note 1]墓志 | 1102 | 不明 | 2002(可能在1990年代从某块碑上拓写下来) | 31行1,020字[37][3] | ||
耶律慈特(1043–1081)墓志 | 1082 |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白音温都43.60°N 120.40°E | 1997 | 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 | 30行930字[7][31][3] | |
耶律迪烈(1026–1092)墓志 | ![]() |
1092 | 内蒙古扎鲁特旗嘎亥图镇44.92°N 121.06°E | 1995 |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 | 32行1,740字;盖上另有9行[7][31] |
耶律(韓)迪烈(1034–1100)墓志 | 1101 |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勿拉镇白音罕山44.37°N 118.89°E | 1996 | 辽上京博物馆 | 34行1,350字[7][31][3] | |
耶律(韓)高十(1015–?)墓志 | c.1076 |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勿拉镇白音罕山44.35°N 118.87°E | 1995 | 辽上京博物馆 | 26行750字。碑文下半部磨灭[7][31][3] | |
皇太叔祖耶律弘本(1041–1110)墓志 | 1110 | 内蒙古巴林右旗兴宗陵44.36°N 118.52°E | 1997 | 巴林右旗博物馆 | 25行807字;盖上另有3行15字,形制为篆体[7][33][3] | |
耶律弘辨/耶律弘用(1054–1086)墓志 | 1100 | 内蒙古扎鲁特旗乌日根塔拉44.778°N 120.727°E | 1996 | 扎鲁特旗文物局 | 32行900字[7][33][3] | |
耶律玦(1014–1070)墓志 | 1072 | 内蒙古敖汉旗贝子府镇 | 新州博物馆 | 46行2,000字[3] | ||
耶律奴(1041–1098)墓志 | 1099 | 辽宁阜新县腰衙门村41.975°N 121.900°E | 1999 | 阜新博物馆 | 48行1,274字[7][33] | |
耶律仁先墓志 | 1072 | 辽宁北票市莲花山村41.873°N 121.248°E | 1983 | 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 | 70行4,500字[7][33] | |
耶律太師(1038–1101)墓志 | c.1101 | 2009 |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 26行1,000字[3] | ||
耶律詳穩(1010–1091)墓志 | 1091 | 2007 |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 48行1,600字[3] | ||
耶律智先墓志 | 1094 | 辽宁北票市莲花山村41.873°N 121.250°E | 1998 | 北票市博物馆 | 21行1,000字[7][32] | |
耶律宗教(992–1053)墓志 | 1053 | 辽宁北镇市高西村41.53°N 121.68°E | 1991 | 北镇市文物局 | 36行1,000字[7][36] | |
辽景宗陵出土玉板 | 辽宁北镇市富屯村医巫闾山山区新立M2号墓41.652°N 121.762°E | 2015–2018 | 不明[38] | |||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 | ![]() |
1134 | 陕西乾县乾陵34.575°N 108.220°E | 1618之前 | 乾陵前 | 一侧有5行97字,另一侧为对应汉字(唯一已知的汉-契丹对译材料)[33][39]:208 |
郎君行记(不完全复制) | 1134 | 陕西乾县乾陵34.575°N 108.220°E | 1982 | 乾陵博物馆 | 自乾陵祭祀大殿遗址中找到的乾陵前祭文副本,但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文字[39] | |
其他契丹小字铭文
物件 | 图像 | 日期 | 发现地 | 发现年 | 现藏于 | 描述 |
---|---|---|---|---|---|---|
完顏通八角铜镜 | 1140–1189 | 吉林大安市45.50°N 124.30°E | 1971 | 吉林省博物馆 | 5行16字[6]:209–210 | |
八角铜镜 | ![]() |
内蒙古博物馆 | 背面有4字契丹小字铭文,镜缘上有3个汉字[40]:210 | |||
铜镜 | ![]() |
朝鲜开城市37.96°N 126.55°E | 1912之前 | 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 | 7行28字契丹语诗[41]:209 | |
壽昌币 | 背面有4字,释作“壽昌”[40] | |||||
鱼形铜账 | ![]() |
原为卜士礼(1844–1908)藏品;下落不明 | 汉字“同”,以及两行契丹小字[40] | |||
玉杯 | 杯底有2行11字[6]:210–211 | |||||
米黄釉陶洗 | [40] | |||||
宝塔铭文 | 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40.84°N 111.90°E | [42]:211 | ||||
洞壁铭文 |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巴拉哈達洞 | [43]:625 | ||||
辽代墓窟壁画跋文 |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44.073°N 119.666°E | 1996 | 壁画跋文[42] | |||
木棺彩绘跋文 | 内蒙古翁牛特旗42.93°N 119.03°E | 昭乌达盟文物站 | 木棺彩绘上的22字跋文[41] | |||
辽代皇陵铭文 | 内蒙古巴林右旗44.36°N 118.50°E | 东墓壁画约50字契丹小字铭文[41] | ||||
契丹小字印章
物件 | 日期 | 发现地 | 发现年 | 现藏于 | 描述 |
---|---|---|---|---|---|
铜印 | 辽宁盖州市40.40°N 122.36°E | 1972 | 辽宁省博物馆 | 印文为契丹小字[25][29] | |
另见
- 女真铭文列表
- 俄罗斯藏契丹大字手抄本,未破译的契丹大字手抄本
注释
- 此碑所志的官员名称有多种说法:可能是耶律貴也稀、耶律貴、耶律迪里姑、耶律貴·迪里姑或耶律夷里衍。
- 以前因有文字释作年号“應歷”(951–969),被称作“應歷碑”,是最早的契丹大字碑铭。但年号对应文字后来改释作年号“大定”(1161–1189),是最晚的契丹大字碑铭。[9]
- Kane 2009列出了耶律永寧郎君以及另一位耶律郎君两人的墓志,但后者在其他资料中没有记载,似乎与前者是同一人。
- 梁王及其太妃的墓志是一起被发现的。梁国太妃墓志本用汉字写就,但Kane 2009误将其分为契丹小字。
脚注
- Kane 2009
- Kane 2009
- Wu Yingzhe 2012
- 孫伯君. . 世界民族. 2006, (4): 44–52 [2022-07-15]. ISSN 1006-82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中文).
- Liu Fengzhu & Yu Baolin 1990
- Yu Baolin 1985
- Liu Pujiang 2003
- 叢艷雙; 劉鳳翥; 池建學. . 民族語文. 2005, (4): 50–55. ISSN 0257-5779 (中文).
- 李俊義. . 2009-09-26 [201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中文).
- Yu Baolin 1985
- Liu Fengzhu & Yu Baolin 1990
- Liu Fengzhu & Yu Baolin 1990
- . [2011-10-11].
- .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 Yu Baolin 1985
- 劉鳳翥; 丁勇; 孔群; 白玉. . 民族語文. 2006, (5): 62–66. ISSN 0257-5779 (中文).
- 孫繼民. . 考古. 1994, (2): 179. ISSN 0453-2899.
- Yu Baolin 1985,第203頁
- Liu Fengzhu & Yu Baolin 1990
- Liu Fengzhu & Yu Baolin 1990
- Yu Baolin 1985
- Jin Yufu 1934
- 李宇峰. . 考古. 1990, (12): 1143. ISSN 0453-2899.
- . [201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中文).
- Yu Baolin 1985
- 李逸友. . 文物. 1961, (9): 64–65. ISSN 0511-4772.
- 項春松. . 文物. 1983, (8): 76–82. ISSN 0511-4772.
- . Zeno Oriental Coins Database. [201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 武家昌. . 文物. 1984, (9): 83–84. ISSN 0511-4772.
- 馮永謙; 鄧寶學. . 文物. 1983, (9): 66–72. ISSN 0511-4772.
- Kane 2009
- Kane 2009
- Kane 2009
- 韩世明; 吉本智慧子. . 民族研究. 2007, (2). ISSN 0256-1891.
- Yu Baolin 1985
- Kane 2009
- 劉浦江. (PDF). 北大史學. 2009, (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07) (中文).
- . 2018-10-31 [2011-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 Yu Baolin 1985
- Yu Baolin 1985
- Yu Baolin 1985
- Yu Baolin 1985
- Chinggeltei 1985
参考
- 清格爾泰; 吴英哲; 劉鳳翥; 陳乃雄; 于寶林; 邢復禮,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 金毓黻 (编), 5, 奉天图书馆, 1934 (中文)
- Kane, Daniel, , Brill, 2009 [2022-07-15], ISBN 978-90-04-1682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 劉鳳翥; 于寶林, , 傅懋栗 (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47–395, 1990, ISBN 978-7-5004-0296-1 (中文)
- 劉浦江, , 文獻, 2003, (3) [2022-07-15], ISSN 1000-04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中文)
- 于寶林, , 文獻, 1985, (1): 198–224, ISSN 1000-0437 (中文)
- 吴英哲, , 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