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治派 (比利时)

奥兰治派法语、荷兰语:)是比利时的一个政治派系,支持将比利时纳入短命的荷兰联合王国(1815-1830)。1830年比利时独立后,佛兰德瓦隆尼亚的奥兰治主义情绪一度寻求复辟荷兰联合王国。这是一场由荷兰国王威廉一世领导的运动,是其“坚持政策”(Volhardingspolitiek)的一部分,吸纳了大多数比利时精英群体(包括贵族和实业家成员)。最著名的弗拉芒奥兰治主义者有扬·弗兰斯·威廉斯伊波利特·梅德彭宁恩。虽然奥兰治派认为比利时国家机构是非法的并拒绝参加议会选举,但他们还是参加了省市级的地方选举,并从中通过政治行动和积极的新闻活动来对抗新成立的比利时。19世纪30年代,至少有3次奥兰治派政变被挫败。虽然奥兰治派在《伦敦条约》签订(1839年)和威廉一世退位(1840年)之后失去了荷兰在财政及政治上的支持,但式微的比利时奥兰治派在与比利时独立的斗争中一直延续到19世纪50年代[1]

奥兰治派是后来的大荷兰运动的一个灵感来源,尽管该运动并不完全是君主主義

比利时奥兰治派成员

  • 威廉·安德烈亚斯·德卡特斯
  • 彼得鲁斯·约瑟夫·德卡特斯
  • 约翰·科克里尔
  • 阿尔贝特·科赫尔斯
  • 亨利·格雷瓜尔(法語:,1794-1854)
  • 埃内斯特·格雷瓜尔
  • 弗洛伦特·范埃特博恩
  • 伊波利特·梅德彭宁恩
  • 埃马纽埃尔·范德林登·德霍赫福斯特
  • 皮埃尔·路易·约瑟夫·塞尔韦·范霍伯尔斯罗伊
  • 爱德华·雅克曼
  • 伊波利特·罗兰
  • 克莱芒·德贝尔莱蒙(荷兰语:Clément de Berlaymont)
  • 博勒曼上校
  • 蒂埃里·德林堡·斯蒂吕姆
  • 夏尔·莫雷尔(法語:
  • 乔治·利布里-巴尼亚诺
  • 扬·弗兰斯·威廉斯
  • 普吕登斯·范德伊瑟
  • 皮埃尔-泰奥多尔·费尔哈亨
  • 维克托·德·托纳科
  • 奥古斯特·范德梅勒(荷蘭語

现今

  • 路易·托巴克(社会主义政治家)[2]
  • 西格弗里德·布拉克(佛兰芒民族主义政治家,前记者)[3]
  • 赫尔曼·巴尔塔扎(历史学家、教授、前东佛兰德省省长)[4]
  • 海尔特·范伊斯滕达尔(作家、诗人、散文家)[5]
  • 鲍勃·科尔斯(社会主义政治家,安特卫普前市长)[6]

参考文献

  1. Els Witte, Het verloren Koninkrijk, De Bezige Bij, Antwerp, 2014, p. 688
  2. . besteburen.eu.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VANDERHAEGEN, door Kris. .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4. Soinne, Mikaël. . 1 March 2013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5. .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castelyns, Saskia. .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