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雷德利希
奥托·雷德利希(德語:;1896年11月4日—1978年8月14日)是一名奧地利猶太裔物理化學家與化學工程師,以其建立之雷德利希-鄺氏方程而聞名[1][2]。除此之外,對科學領域尚有許多貢獻。1932年獲頒奧地利科學院海汀爾獎。[3]
奥托·雷德利希 | |
---|---|
原文名 | |
出生 | 奧地利維也納 | 1896年11月4日
逝世 | 1978年8月14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 (81歲)
国籍 | 奧地利,後歸化美國 |
母校 | 維也納大學 |
知名于 | 雷德利希-鄺氏方程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化學 |
机构 | 維也納大學 華盛頓州立大學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
生平
1896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並在維也納的德布靈區就學。1915年完成學業後,他加入奧匈帝國軍隊,並在一戰的義大利前線擔任砲兵官員。1918年8月,受傷並成為戰俘,隔年戰爭結束後返回維也納。1922年,以硝酸、亞硝酸和一氧化氮平衡之研究取得化學博士學位。雷德利希短暫進入產業工作一年,隨後加入維也納大學的埃米爾·阿貝爾團隊。1929年以講師身份開始任教,1937年成為教授。這段期間,他建立了特勒-雷德利希同位素產品規則[4][5][6]。1938年德奧合併後,奧地利成為納粹德國的一部分,隨著《紐倫堡法案》的禁令,包含學者在內,公家部門的猶太職員紛紛遭到解雇。雷德利希和諸多科學家一樣,都想逃離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奧地利。[1][2]
1938年12月,在國外學者緊急援助委員會的幫助下,雷德利希得以成功移民美國。雷德利希輾轉在許多學校任教,並從中結識了吉爾伯特·路易斯與萊納斯·鮑林等人。哈羅德·尤里幫忙他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安插了一個教職。1945年,他離開華盛頓州立大學,並轉往產業界殼牌發展有限公司工作。1949年,他發表了改進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的論文,也就是今日為人熟知的雷德利希-鄺氏方程。[7]
參考資料
- Reif-Acherman, Simón. . Química Nova. 2008, 31 (7): 1901–1908. doi:10.1590/S0100-40422008000700053.
- . Fluid Phase Equilibria. 1983, 12: 1. doi:10.1016/0378-3812(83)85010-9.
- Reif-Acherman 2008,第1902頁.
- Redlich, O. . Zeitschrift für Physikalische Chemie B. 1935, 28 (5): 371–382.
- Schaad, L.J.; Bytautas, Laimutis; Houk, K.N. .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1999, 77 (5–6): 875. doi:10.1139/cjc-77-5-6-875.
- Angus, W. R.; Bailey, C. R.; Hale, J. B.; Ingold, C. K.; Leckie, A. H.; Raisin, C. G.; Thompson, J. W.; Wilson, C. L. .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Resumed). 1936: 971. doi:10.1039/JR9360000971.
- Redlich, Otto; Kwong, J. N. S. . Chemical Reviews. 1949, 44 (1): 233–44. PMID 18125401. doi:10.1021/cr60137a0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