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里亚娜·法拉奇
奥里亚娜·法拉奇(義大利語:,義大利語:[oˈrjaˑna falˈlaːʧi],1929年6月29日—2006年9月15日)是一位意大利记者、作家,二战反法西斯游击队员。法拉奇以其尖锐的问题著称,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她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采访过许多国际闻名的政治家和名人,例如邓小平,基辛格,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霍梅尼,维利·勃兰特,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沃尔特·克朗凯特,穆阿迈尔·卡扎菲,费德里柯·费里尼,阮高祺,阿拉法特,英迪拉·甘地,亚历山德罗斯·帕纳古利斯,马卡里奥斯三世,果尔达·梅厄,阮文绍,海尔·塞拉西一世,肖恩·康纳利,列赫·瓦文萨等。她出版过多部作品,代表作有《风云人物采访记》、《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印沙安拉》、《好莱坞的七宗罪》、《男人》等。退休后,她写了一系列文章和书籍批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重新引起人们关注,也引来不少争议[1]。
奥里亚娜·法拉奇 Oriana Fallaci | |
---|---|
奥里亚娜·法拉奇,攝於1979年伊朗德黑兰。 | |
出生 | 義大利王國佛罗伦萨 | 1929年6月29日
逝世 | 2006年9月15日 義大利佛罗伦萨 | (77歲)
職業 | 记者,作家 |
語言 | 意大利语 |
生平
少年时期
法拉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2]她的父亲爱德华多·法拉奇(Edoardo Fallaci)是佛罗伦萨的一个橱柜制造商,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致力于制止意大利法西斯头目贝尼托·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当时法拉奇很年幼,她仍然参加了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一些行动。年轻的奥丽安娜因此加入了正义与自由旅,这是抵抗组织的党派组织,她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悲剧: 1944年,在纳粹占领佛罗伦萨期间,她的父亲在比利亚特里斯特被马里奥 · 卡里塔指挥的法西斯分子抓获并施以酷刑,后来被释放,而这期间法拉奇则作为中继人员,负责将弹药从阿尔诺河的一侧运送到河对岸的干涸地带,因为桥梁已被德国纳粹军队摧毁。由于她在战争期间的积极活动,使她获得意大利军队颁发的英勇证书。[3]
在传媒业的初次亮相
1946年,法拉奇毕业于佛罗伦萨的伽利略·加莱高中古典文学系,其后进入佛罗伦萨大学医学院学习。在她身为记者的叔叔布鲁诺 · 法拉奇的鼓励下,经过短暂的文学转型后选择离开了大学,并一生投身于新闻事业。在传媒业,法拉奇也遇到了一生的良师,即前意大利战地记者马拉帕尔泰。[4]
当她还是学生时,就在佛罗伦萨当地天主教会主办的报纸《意大利中央报》工作,她处理着各式各样的议题,如:犯罪新闻、司法新闻、海关。当她拒绝按照合作伙伴《马蒂诺报》编辑的指示写一篇批评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帕尔米罗·陶里亚蒂的文章时,该报终止了同他们的合作。[5]后来她搬到了米兰,在那里她开始编写由她的叔叔布鲁诺 · 法拉奇执导的《埃坡卡 · 德蒙达多利周刊》 布鲁诺为了不偏袒她,让其负责在编辑部里,归档和更正合作者的文章,然后再委托她负责新闻报道。[6]
她十几岁开始了她的职业新闻生涯,成为意大利报纸特约记者。[7]1967年开始,她曾作为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
20世纪60年代
多年以来,法拉奇是作为政治杂志《L'Europeo》的特约记者,并为一些主要报纸和杂志写文章。在1968年的特拉特洛尔科事件和墨西哥城奥运会前,法拉奇被枪击三次,被士兵拖着头发拽下楼梯,她支持学生积极分子。[8]
20世纪70年代
在她1972年采访亨利·基辛格时,基辛格指出,越南战争是一个“无用的战争”,并把自己比作“独自骑马领着一支旅行车队的牛仔。[9]基辛格后来写道,这是“曾经与新闻界之间最灾难性的谈话。”[10]1973年,她采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1]她后来说,“他认为女人只是作为优雅的装饰品,不能像个男人一样思考,然后努力给她们的权利和义务完全平等。”[11]
在她1979年采访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时,她称呼他为“暴君”,并成功地在他的面前掀去伊朗伊斯兰政府要求女性佩戴的头巾。
参考资料
- "Oriana Fallaci, Incisive Italian Journalist, Is Dead at 7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an Fisher, New York Times, 16 September 2006.
- Guardi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ost sources indicate Fallaci was born on 29 June, but some sources indicate 24 July
- . Oriana-fallaci.com.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web.archive.org. 2015-05-22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 . www.corriere.it.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 . www.lastoriasiamonoi.rai.it.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Arico, Santo L.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98: 26. ISBN 0-8093-2153-X.
- "The Agitator: Oriana Fallaci directs her fury toward Isla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argaret Talbot, The New Yorker, 5 June 2006.
- Fallaci, Oriana. Interview with History, p.40-41. Translated by John Shepley. 1976, Liveright Press. ISBN 978-0-87140-590-6
- Adam Bernstein. . Washingtonpost. 2006-09-15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 Jerome, Carole. . New Internationalist. 1980-09-01, (091) [201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 news.sina.com.cn. [2022-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2).
- 钱其琛. .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2月 [201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3) (中文(简体)).
- . www.cbsnews.com. 2006-09-15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美国英语).
- . NBC News. 2006-09-15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英语).
- . 2006-09-15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3) (英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