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佛·克努森

奧利佛·克努森英語:1952年6月12日—2018年7月8日),又译纳森[註 1]英國作曲家指揮家

2008年的奥利佛·克努森

生平

克努森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出生,父親是一名倫敦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並多次參與班傑明·布瑞頓的作品首演。

克努森在1963-1969年間於普賽爾音樂院跟隨法國知名音樂教育家娜迪亞·布朗熱的弟子約翰·蘭伯特學習作曲[1],15歲的克努森於1968年在卡內基音樂廳親自指揮了倫敦交響樂團演出他的第一號交響曲[2]

隨後三年(1970-1973)克努森於坦格爾木屋音樂季中接受岡瑟‧舒勒的指導,期間創作了多首為大型室內樂團而做的作品並參與演出[3],包括有《小熊維尼的哼唱與歌曲》(Hums and Songs of Winnie-the-Pooh[4],第二號交響曲[5],由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的詩作《海洋地球》(Océan de Terre)改編而成的大型室內樂團曲目[6],《奧菲莉亞之舞》(Ophelia Dances[7]。這些作品接連在音樂季中榮獲大獎[3],作品風格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和流暢性,以及令人舒暢的現代感,因此很快的便在美國及英國打響了名堂。

1975年後克努森決定從此定居在英國,並創作了為數眾多的曲目,尤其以《竊喜》(Coursing[8]及第三號交響曲[9]最為著名,更以此兩首作品將他成功的推向英國當代音樂的第一線。

作品節選

獨奏曲
室內樂曲
  • 遊行》,作品2(1968/78)
  • 小熊維尼的哼唱與歌曲》,作品6(1970/83) ,給女高音、長笛、英國管、單簧管、打擊與大提琴
  • 玫瑰之歌》,作品9(1972),給女高音、單簧管、鋼琴與中提琴
  • 海洋地球》,作品10(1972-73/76),給女高音及室內樂團
  • 奧菲莉亞之舞》,作品13(1975),給長笛、英國管、單簧管、法國號、鋼琴、風琴及弦樂三重奏
  • 清唱劇》,作品15(1977),給雙簧管及弦樂三重奏
  • 竊喜》,作品17(1979),給大型室內樂團
  • 藤蔓悼文》(紀念安德熱·帕努夫尼克),作品26a(1991),給英國館及單簧管
  • 無聲之歌》,作品26(1991-92),給長笛、英國管、單簧管、法國號、鋼琴及弦樂三重奏
交響曲
  • 《一個樂章交響曲》,作品5(1969/2002)
  • 《第二號交響曲》,作品7(1970-71)
  • 《第三號交響曲》,作品18(1973-79)
協奏曲
  • 《法國號協奏曲》,作品48(1994)
  • 《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0(2002)
幻想歌劇
  • 野獸園》,作品20(1979-83)
  • 《Higglety Pigglety Pop!》,作品21(1984-85,1999重新編訂)

註釋

  1. 这一译法其实更接近原文读音,但较少使用。

參考資料

參照
  1. Fiona Maddocks. . 2012-06-06 [201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7) (英语).
  2. . Faber Music. 2012-10 [201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英语).
  3. . 2010 [201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法语).
  4. . www.fabermusic.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英语).
  5. http://www.fabermusic.com/Repertoire-Details.aspx?ID=883
  6. . www.fabermusic.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英语).
  7. http://fabermusic.clientdemoarea.com/Repertoire-Details.aspx?ID=879%5B%5D
  8. http://www.fabermusic.com/Repertoire-Details.aspx?ID=873
  9. http://www.fabermusic.com/Repertoire-Details.aspx?ID=884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