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英語:,1898年4月1日—1944年7月17日),悲劇性的天才人物,一名拥有极高数学和语言天赋的美国神童[1]。他父亲鲍里斯·席德斯(1867年~1923年),是乌克兰犹太移民,在哈佛大学跟从威廉·詹姆斯研究心理学及哲学,并取得四个学位,他母亲则在波士顿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他在4岁时就已精通法文,9岁就在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的讲座,因而很早就已出名。但成年后,却没有常人期待的成就。他46岁时死于脑中风,死時一贫如洗。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William James Sidis) | |
---|---|
1914年席德斯在哈佛大學毕业典礼上 | |
出生 | 美國紐約 | 1898年4月1日
逝世 | 1944年7月17日 美國紐約 | (46歲)
母校 | 哈佛大學 |
家庭與教育
1898年4月1日出生於美国紐約市,出生日正好是愚人节。他的父親鮑里斯·席德斯是来自俄罗斯帝国乌克兰的犹太移民,二十歲才自俄罗斯逃離,但在三十歲之前就在哈佛大學跟從威廉·詹姆士研究心理學及哲學,並取得四個學位。他的母親莎拉·曼德爾鮑姆·席德斯則於1897年在波士頓大學取得藥學學位。
生涯的紀錄
- 出生後6個月說:「Aluminum」,兩個月後指出地球的衛星為月亮。
- 出生後8個月就會靈活使用湯匙等餐具。
- 1歲時就會拼字。
- 出生後18個月,閱讀紐約時報。
- 2岁時自學拉丁文,3歲時自學希臘文。
- 3歲時精通打字,並坐在高椅子上發送信函向梅西百貨公司訂購玩具。
- 4岁時,可以用希臘文閱讀荷馬史詩,以拉丁文閱讀高盧戰爭。
- 5岁時,設計了一種新的對數表,這種對數表以12為底數。
- 6岁時,參加法語學校。三天升三年級,七個月後畢業。
- 6岁時,自學亨利·格雷的格雷氏解剖學和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
- 6岁時,能心算出歷史上任何一天為星期幾。
- 7岁時,通過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解剖學測試。
- 在4岁到8岁之間,寫了四本書。包含天文學,解剖學,語言學,數學,但均已佚失。
- 8岁時,通過MIT的入學測試。
- 8岁時,自學了八國語言,可以流利使用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俄羅斯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和亞美尼亞語,並自己發明一種新的語言,把它稱為Vendergood。Vendergood裏的句型有九種變化,其中一種是席德斯自創的強調型。Vendergood的原書今已佚失,僅有數字與五句例句紀錄於席德斯的傳記:這些例子乃傳記作者Amy Wallace採訪小席德斯十二歲的妹妹Helena而得。[2]
- 8岁時,修正哈佛大學教授,E·V·亨廷頓數學教科書上的錯誤。
- 9岁時,通過哈佛大學入學測試,但被哈佛以年紀太輕拒絕。11歲方得入學。
- 10岁時,審定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若義司新書的草稿。
- 11岁時,精通高等數學和天體運動,並在哈佛大學數學俱樂部講授四維空間論。
- 17歲時,開始於萊斯大學數學系教授幾何等課程。
- 18歲時,入哈佛大學法學院,儘管成績優異仍於二年後的1919年退學。
晚年
他的行为開始变得古怪,最终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席德斯儘管小時展現神童的威力,卻沒有常人期待的成就。 成年後,他竭力避免接觸數學,並通過各種化名進行寫作,據說他後來一共懂20種語言,並能在一天之內學會一門外語,而且能互相翻譯。 根據當時的紐約智慧測試協會主任亞伯拉罕·斯珀林說:“我已經測試了超過五千人。他是我所見過精神最優越的個人,沒有人的智慧和敏銳接近席德斯。根據我的計算,他的智商可以很輕易超過230,甚至更可能高達250。”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他46歲時就死於腦中風。[4]
参考
- Sperling, Abraham Paul (1947). Psychology for the Millions. New York: Frederick Fell. pp. 332–339.
- Wallace, Amy (1986). The Prodigy: a Biography of William James Sidis, America's Greatest Child Prodigy. New York: E.P. Dutton & Co.
- "The Logics - Was William James Sidis the Smartest Man on Earth". Thelogics.org.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4.
- Halpern, Sue M. . Le Nouvel Observateur. 2009-08-26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1) (法语).世界智商最高的十大天才(10)_请注意-生活安全资讯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