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廣林

孔廣林1746年1月22日—1814年6月11日),小名孔同,原名孔廣枋叢伯幼髯,晚號贅翁山東省兗州府曲阜縣人。清代經學家戲曲家。[1][2]:51

孔廣林
孔廣林

清代學者象傳》第二集之孔廣林像


大清署太常寺博士
籍貫 山東省兗州府曲阜縣
族裔 漢族
原名 孔廣枋
字號 字叢伯,號幼髯,晚號贅翁
出生 乾隆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746年1月22日)
山東省曲阜縣
逝世 嘉慶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1814年6月11日)
山東省曲阜縣
配偶 王氏
親屬 孔傳鐸(祖父)
孔繼濩(伯父)
王氏(伯母)
孔繼涵(堂叔)
孔繼汾(父)
孔廣森(弟)
孔昭薪(長子)
孔昭藹(次子)
孔昭蔩(三子)
出身
經歷
  •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署太常寺博士
  • 乾隆十五年(1810年)貤封奉直大夫
著作
  • 《孔叢伯說經五稿》37卷
  • 《通德鄭氏遺書所見錄》72卷
  • 《溫經樓遊戲翰墨》20卷
  • 《溫經樓年譜》

生平

孔廣林生於乾隆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746年1月22日)辰時[3]:1a,按輩分原名廣枋,三歲時伯母王氏認為「枋」字「方」、「柄」二音皆不佳,故改其名為廣林[1]:206。孔廣林自幼隨父親孔繼汾官京師,後因奉母回曲阜故里,習經史詩文及八股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補博士弟子員。三十年(1765年),補廩膳生。然屢考鄉試不中。三十四年(1769年),始繼承家學,潛心研治《三禮》,並學篆書及集石鼓文。三十五年(1770年),再應鄉試不中,後應族人命署太常寺博士。三十六年(1771年)春,乾隆帝南巡,孔氏隨族人恭迎,充任復聖位捧帛官。同年秋,鄉試又不中,此後放棄仕進之念,專事《禮記》之學。三十九年(1774年),孔繼汾為孔廣林捐資得補廩貢生,但孔廣林依然專注學術,並致力於搜求東漢經學家鄭玄遺著以發揚鄭學。四十二年(1777年),輯有鄭氏《六藝論》、《周易注》、《尚書注》、《毛詩譜》等書凡18種共72卷。[2]:51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孔繼汾所編撰《孔氏家儀》遭族人告發,指內容涉嫌叛清,違背《大清律例》。五十年(1785年),孔繼汾獲罪發配伊犁,孔廣林、孔廣森兄弟為父親奔波南北,向親友乞援以籌募贖金。五十一年(1786年),孔繼汾終獲赦免,然八月病卒杭州;同年十一月,孔廣森亦離世。族人其後更因孔繼汾案公議孔廣林及其子嗣不得葬入孔林。然而孔廣林仍繼續潛心於學術,尤其是研討鄭學。嘉慶元年(1796年)春,與妻王氏南遊杭州。當時經學家阮元浙江學政,亦曾於公餘拜訪孔氏。孔氏也曾與丁傑陳鱣臧庸等學者互相交流鄭玄經說等學術問題。二年(1797年)五月回鄉,後專以詞曲自娛。五年(1800年),撰成雜劇《女專諸》。七年(1802年),經七易其稿,傳奇《鬥雞懺》撰成。十一年(1806年)秋,始自撰年譜。十二年(1807年),自號贅翁,並撰有《贅翁說》一書。十四年(1809年),因深愛明代戲曲家臧懋循所編《元曲選》一百卷,但嫌其所選百種曲作粗疏,遂再從《元曲選》中摘錄四十劇。十五年(1810年),貤封奉直大夫。十六年(1811年)至十七年(1812年)間,收集歷年所撰戲曲作品及相關著述並自加註解,合纂成《溫經樓遊戲翰墨》20卷。十七年並重錄以往所撰經學著作,匯為《孔叢伯說經五稿》37卷。十八年(1813年),重新審校鄭玄遺著,合為《通德鄭氏遺書所見錄》72卷。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1814年6月11日)亥時卒。[3]:1a[4]:25[2]:51

家族

孔廣林為孔子七十代孫。祖父孔傳鐸為第二十三代衍聖公。堂叔孔繼涵、父親孔繼汾、弟孔廣森皆為經學家。[3]:1a[4]:24-25

妻王氏。長子孔昭薪,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恩科舉人。次子孔昭藹,曾署太常寺博士。三子孔昭蔩,曾任曲阜洙泗書院學錄[3]:1a-2b

評價

阮元曾於《小滄浪筆談》稱許孔廣林云:「海內治經之人,留心鄭學者,如常博[註 1],斯可謂專且勤矣。」[5]:32a

學者孫楷第曾為孔廣林《溫經樓遊戲翰墨》解題,並評價其戲曲作品:「自來曲家撰曲,未有計較毫釐,用力如是之深者。惟詞曲之妙出於性靈,廣林但墨守繩尺,而施之於文,往往不能暢其意。是以集中諸詞,除散套隨意吟詠,詞意稍顯外,餘大抵蹇拙,以視桂馥《後四声猿》殆尤甚焉。蓋經典、文學,判然兩途,自非天才卓異,鮮能並美。」[6]:372

著述

孔廣林主要經學著述為《孔叢伯說經五稿》,收有著作6種合共37卷,包括《周禮臆測》7卷(連《續錄》1卷)、《儀禮臆測》18卷(連《續錄》1卷)、《吉凶服名用篇》9卷(連《續錄》1卷)、《禘祫觿解篇》1卷、《明堂億》1卷(附《儀禮士冠禮箋》1卷)。並輯有《通德鄭氏遺書所見錄》72卷,輯錄鄭玄遺著共18種。詩文集包括《延恩集》1卷,以及《幼髯韻語錄存》1卷(附《外集》1卷)。另有戲曲作品集《溫經樓遊戲翰墨》20卷(連《續》1卷),收有雜劇《女專諸》、《璿璣錦》、《松年長生引》;傳奇《鬥雞懺》等作品。自撰年譜《溫經樓年譜》。[7]:309[8]:40

註釋

  1. 「常博」為太常寺博士之簡稱。

參考資料

  1. 林存陽; 李文昌. . 《中國史研究》. 2014, (3): 206–208.
  2. 陳祖武. . 《文史哲》. 2016, (5): 47–52.
  3. 孔憲璜; 孔慶餘.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873年.
  4. 顏偉. . 《菏澤學院學報》. 2008, 30 (3): 23–26.
  5. 阮元. 清道光四十二年揚州阮氏刊本. 1842年.
  6. 孫楷第. 戴鴻森 , 编. .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0年. ISBN 7020009905.
  7. 趙景深; 張曾元 (编). .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年. ISBN 7101000304.
  8. 林存陽; 李文昌. .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31 (6): 39–4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