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力
孔飞力,原名菲利普·阿尔登·孔恩(英語:,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1]),中文名孔飞力,又名孔復禮,美國漢學專家,生於英格蘭倫敦,是哈佛大学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2][3]
孔飞力 | |
---|---|
出生 | 英国英格兰伦敦 | 1933年9月9日
逝世 | 2016年2月11日 | (82歲)
国籍 | 美國 |
公民权 | 美國 |
母校 | 哈佛大学 乔治城大学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清代史 海外华人史 |
机构 | 芝加哥大学 哈佛大学 |
博士導師 | 费正清 |
博士生 | 卜正民、杜贊奇、柯偉林、方德万、林霨 |
生平
孔飞力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 1950年,孔飞力毕业于美国华府的威尔逊高级中学,并考入哈佛大学,师从人类学家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教授学习人类学。并受到社会学家诺曼·包拔(Norman Birnbaums)、政治学家山缪·比尔的影响,使用社会学研究历史。[4]
1954年,孔飞力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学习日语与日本史。1955年到1958年,孔飞力毕业后到美国服兵役,在此期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军语言学校学习中文與漢字。
1958年,孔飞力在乔治城大学攻读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59年,孔飞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和史华慈学习中国历史,并且在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的博士学位。[4]
著作一览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1970)
-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1990)
- 《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2009)
-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2013)
履历
时间 | 地点 | 职务 |
---|---|---|
1954 | 哈佛大学 | 学士 |
1958—1962 | 福特基金外国研究 | 研究员 |
1959 | 乔治城大学 | 硕士 |
1964 | 哈佛大学 | 博士 |
1965—1966 | 富布赖特,日本京都大学 | 研究员、教授 |
1970—1971 | ACLS中国文明 | 研究员 |
1971—1974 | 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中心 | 主任 |
1971—1976 | 当代中国联合委员会 | 委员 |
1975—1977 | 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明系 | 主任 |
1975—1978 | 美国历史评论编辑委员会 | 委员 |
1977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 研究员 |
1978 | 哈佛大学历史系 | 教授 |
1980—1986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 主任 |
1984 |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 | 研究员 |
1986 | 香港大学与科技拨款委员会 | 委员 |
1986—1987 |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 | 委员 |
参考资料
- . 澎湃新闻. 2016-02-15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7).
- . 台北《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编辑部. 中国文学网. 2016-03-12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
- . 中国网. 网易.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外部链接
Eileen Chow, "In Memoriam. Professor Philip A. Kuhn (1933–20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ebruary 16, 2016) Medium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