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
来源
《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到宋代,张载首次正式提出天理人欲的关系问题,“灭理穷欲,人为之招也。”提倡寡欲。二程说:“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由此,朱熹提出了三个命题:“遏人欲,而存天理。”“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是以圣人之教,必欲其尽去人欲而复全天理。”王阳明提出“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人们根据他们的观点,总结出“存天理,灭人欲”。[1]
辨析
现代争论
对“存天理,灭人欲”,戴震予以批评。1924年,胡适在《戴东原的哲学》中赞同戴震的批评,批评了视人的情欲为仇敌的观点。1935年李石岑高度评价戴震对朱熹理欲观的批评。汤用彤《理学谵言》引朱熹言论,指人欲为私欲。1932年,冯友兰发表《朱熹哲学》,解人欲为私欲,这一观点融入其1934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范寿康、张岱年接受了冯友兰的观点。冯友兰还从政治哲学角度把“存天理,灭人欲”看作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3]
参考
- 陶有浩. . 宜宾学院学报. 2002, (2): 23-25.
- 王敬华. . 唐都学刊. 2016, 32 (5): 38-43.
- 乐爱国.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5 (1): 65-6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