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

孙立平(1955年5月7日辽宁绥中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

孙立平
出生 (1955-05-07) 1955年5月7日
 中国辽宁省绥中县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语言英语、汉语
母校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职业教授
活跃时期1982年至今
机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研究领域社会学

生平

1955年5月7日[1],孙立平出生在辽宁省。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孙立平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新闻专业,后又考上南开大学学习社会学。1983年至1999年,孙立平在北京大学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至今,孙立平转入清华大学执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3]

思想

维基语录上的孙立平语录

孙立平致力于反思文化大革命[4]批判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溃败和权力溃败,提出“阳光法案”。[4]提出转型社会学。他认为,1980年代是一个对改革有着极大共识的年代,但从1990年代初起,在“蛋糕”继续做大的同时,对蛋糕的重新瓜分过程也展开了,一些群体为改革付代价的现象开始出现。到90年代中后期,对公共财富的瓜分已经开始演变为群体间的财富争夺。在孙立平看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对立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呼吁,政府不能对此听之任之,尤其不能火上加油,刻意去推动这个过程,要采取种种措施来抑制或减轻这个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建构和谐社会的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特别要加强对权力的规范,避免滥用、盗用公权的事件屡屡发生。政府应该为那些对GDP贡献不大、但能够为许多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保留生存空间,甚至提供某些优惠政策。[5]

孙立平批评政治正确,并赞扬唐纳德·特朗普“对政治正确的冲击”,将后者视为未经过滤言论自由的体现。[6]

著作[7]

  • 《社会现代化》
  • 《发展的反省与探索》
  • 《传统与变迁》
  • 《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 《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 《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
  • 《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

奖项

2006年,《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1]

参考文献

  1. . 马洪基金会.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2. . 清华大学. 2015-12-27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3. . www.cser.org.cn.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4. . 法广中文网. 2013-04-30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5).
  5. . news.pku.edu.cn.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6.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0-12-01 [202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4) (中文).
  7. . 环球网.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孙立平语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