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阿拉伯语:)是位于埃及開羅郊外,孟菲斯附近,吉薩高原上的考古遺址,其中包括三座金字塔、一個名為狮身人面像的大型雕像、多处墓地及一個工人的村落等。位在距吉薩舊城9公里的沙漠中,在開羅市中心西南方25公里的位置。其中的金字塔在歷史上是西方想像的古埃及的重要標誌[1][2],在希臘化時代廣為人知,其中的胡夫金字塔列名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也是七大奇蹟中目前唯一仍存在的建築物。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于197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吉薩的三個主要金字塔,以及附屬金字塔和其他結構的遺跡 | |
于埃及的位置 | |
地點 | 埃及孟菲斯 |
---|---|
地區 | 阿拉伯國家 |
坐標 | 29°58′33.744″N 31°7′49.476″E |
類型 | 紀念建築物 |
歷史 | |
時代 | 早王朝時期 至 古埃及后期 |
文化 | 古埃及 |
注釋 | |
網站 | https://whc.unesco.org/en/list/86/ |
官方名稱 |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從吉薩到代赫舒爾的金字塔場地群 |
包括 | |
標準 | 文化遺產: (i) (iii) (vi) |
参考编码 | 86 |
登录年份 | 1979(第3屆會議) |
面积 | 16,358.52公頃(40,422.8英畝) |
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包括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和一個獅身人面像。[3]
胡夫金字塔群
胡夫金字塔,又稱吉薩大金字塔,位於埃及吉薩,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主要作為其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埃及式金字塔,現高138.74(455.2英尺),原高146.59(480.9英尺),底邊長230.37(755.8英尺),約建於前2580年,完工於前2560年,約建了20年,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最古老及唯一尚存的建築物,其體積約235萬2千立方公尺[4],用了高達230萬~250萬塊石灰岩建造,其也是世界上質量最大的單一古代建築物體。[5][6]
建造
大部分的金字塔建築理論認為,金字塔是由從採石場移動巨大的石頭並將它們拖到適當的位置來建造的,但是對於如何運送以及放置石頭,有不同種理論。[14]
在建造金字塔時,建築師們可能隨著經驗的累積,修正他們的技術。他們會選擇一個相對平坦的基岩區域而不是沙子來提供穩定的地基。在仔細勘察現場並鋪設第一層石頭後,在此基礎上建造了金字塔。
對於大金字塔來說,內部的大部分石頭似乎都是在建築工地的南面立即開采的。金字塔光滑的外部是由在尼羅河上開采的優質白色石灰石製成的。這些外部砌塊必須仔細切割,用駁船運到吉薩,然後通過坡道拖到建築工地。大金字塔底部只剩下幾個外部街區。在中世紀(5 世紀到 15 世紀),人們可能已經將其餘部分帶走,用於開羅市的建築項目。
為了確保金字塔保持對稱,外部套管石的高度和寬度都必須相等。工人可能已經標記了所有的塊以指示金字塔的角度,並仔細修繕表面,使石塊能夠組合在一起。施工時,石材外表面為光滑的石灰石,這層石灰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侵蝕。
工人村
建造金字塔需要龐大的工人,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50年訪問吉薩時,埃及牧師告訴他大金字塔花了40萬人20年時間建造,每三個月輪班工作 10 萬人。來自墓葬的證據表明,由10,000名工人組成的勞動力以三個月的輪班方式工作,花了大約 30 年的時間建造了一座金字塔。
為了安排這些工人的生活,馬克·萊納在金字塔石牆外發現了一座工人村。該村位於Khafre和Menkaure綜合體的東南部。工人村的發現包括公共宿舍、麵包店、啤酒廠和廚房、醫院和墓地。.[20]
登录基准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 (vi)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基准应最好与其他基准共同使用)。
相關條目
- 狮身人面像
- 阿拉伯国家世界遗产列表
- 埃及金字塔
- 吉薩金字塔群
- 埃及金字塔列表
- 大型巨石列表
- 埃及簡介
參考資料
- Pedro Tafur, Andanças e viaj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edieval visitors, like the Spanish traveller Pedro Tafur in 1436, viewed them however as "the Granaries of Joseph" (Pedro Tafur, Andanças e viaj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Verner, Miroslav. The Pyramids: The Mystery, Culture, and Science of Egypt's Great Monuments. Grove Press. 2001 (1997). ISBN 0-8021-3935-3
- 劍橋百科-金字塔,2005年
- Shafer, Byron E.; Dieter Arnold. . I.B. Tauris. 2005: 51–52. ISBN 978-1-85043-945-5.
- Arnold, Dieter; Nigel Strudwick; Helen Strudwick. . I.B. Tauris. 2002: 126. ISBN 978-1-86064-465-8.
- Vito Maragioglio et Celeste Rinaldi, L'Architettura delle Piramidi Menfite, Le Piramidi di Zedefrâ e di Chefren, 1966, p.50
- L'erreur moyenne à la pyramide de Khéops est de 3'
- . [2013-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7).
- . [2013-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3).
- Edwards, Dr. I.E.S.: The Pyramids of Egypt 1986/1947 p. 147-163
- Emporis – Great Sphinx of Giza
- Dunford, Jane; Fletcher, Joann; French, Carole (ed., 2007). Egypt: Eyewitness Travel Gui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2007. ISBN 978-0-7566-2875-8.
- . BBC. 3 February 2006 [2014-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5).
- . culturefocus.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 January 2010).
- Gingerich, Owen. . News & Views. Nature. 16 November 2000, 408 (6810): 297–298 [8 March 2022]. Bibcode:2000Natur.408..297G. PMID 11099022. S2CID 205010936. doi:10.1038/350426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 Rawlins, Dennis; Keith, Pickering. . Brief Communications. Nature. 16 August 2001, 412 (6848): 699–700 [8 March 2022]. PMID 11507629. S2CID 4314037. doi:10.1038/350891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2).
- Spence, Kate. . Brief Communications. Nature. 16 August 2001, 412 (6848): 699–700 [9 March 2022]. S2CID 41061566. doi:10.1038/350891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2).
- (PDF). DIO: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History. December 2003, 13 (1): 2–11 [9 March 2022]. ISSN 1041-544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7).
- I. E. S. Edwards The Pyramids of Egypt (1993)
外部链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