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豪
孫善豪(1960年11月2日—2017年6月23日),臺灣政治學者、政治人物,曾任中國民主社會黨主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華梵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專長為馬克思主義、德國唯心論哲學、西洋政治思想史、意識型態、新儒家等。1960年出生[1],2017年去世,享寿57岁。
孫善豪 | |
---|---|
孫善豪學生時期檔案照 | |
出生 | 1960年11月2日 |
逝世 | 2017年6月23日 | (56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院哲學博士學位 |
政党 | 中國民主社會黨 |
生平及理念
1964至1979年間就讀再興幼稚園、再興中小學。1979年就讀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現為民族學系、社會學系)。1983年就讀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受時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沈清松指導,1986年完成碩士論文《對當代新儒家的實踐問題之探討:勞思光的政治哲學》。就讀政治研究所期間,1983至1984年間擔任研究生學會學術部長,1984至1985年間擔任研究生學會會長,並在中國文化大學擔任社會學講師。1985至1987年間擔任中國民主社會黨刊物《宇宙》主編、弘文館出版社編輯。1986年由時報出版《思光少作集》共七冊(張燦輝、關子尹等合編)。
1987年獲阿德諾基金會(Adenauer-Stiftung)獎學金負笈德國,隔年入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1991年獲中華民國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1991至1992年擔任柏林中國學生會會長。受政治學院耶爾瑪·阿爾發特指導,1998年完成哲學博士論文《Kritik und Dialektik: zur Marxschen Methode》。
學成歸國後,2000年任教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也任教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華梵大學哲學系等。除了勤於筆耕外,也積極參與時政,擔任張君勱學會理事長、中國民主社會黨主席。思想體系以「批判是辨證的基礎、而辯證是批判的導線」 貫穿,政治理念為社會主義、內閣制[2],最推崇的知識份子為宋教仁、張君勱。
著作列表
列表為孫善豪著作[3]:
著書
- 1988,《宰制與合法(上下卷)》(社會主義叢書003)。台北:稻鄉。
- 1999,《馬克思:作品選讀》(誠品人文經典)。台北:誠品。
- 2009,《批判與辯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台北:唐山。
- 《個人與實踐:布達佩斯學派自選集》。
編著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儒學精神與世界文化路向》(思光少作集一)。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哲學與歷史》(思光少作集二)。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哲學與政治》(思光少作集三)。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知己與知彼:時論甲集》(思光少作集四)。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遠慮與近憂:時論乙集》(思光少作集五)。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西方思想淺談》(思光少作集六)。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書簡與雜記》(思光少作集七)。台北:時報。
- 顧紹昌(著),孫善豪(編),1987,《公道、自由、社會民主》。台北:中國民主社會黨台北市黨部。
- 顧紹昌,2002,潘光哲、劉季倫等(主訪),《顧紹昌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1:自由民主的基本概念》。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2:司法與人權》。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3:憲政問題 》。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4:言論自由》。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5:地方自治》。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6:黨國體制的批判》。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7:國際情勢與中國問題》。台北:稻鄉。
翻譯
- 1991,郭恆鈺、羅梅君 Mechthild Leutner(編),許琳菲等譯,《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 年之中德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Erhard Eppler,2000,《重返政治》(Die Wiederkehr der Politik)。台北:聯經。
- Chantal Mouffe,2005,《回歸政治》(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台北:巨流。
- Martha Nussbaum,2010,《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台北:編譯館。
-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2016,《德意志意識形態:I. 費爾巴哈原始手稿》(科技部經典譯註計畫)。台北:聯經。
註释
- Sun, Shan-hao. . 1998: 178.
- 孫善豪. .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2017, (62): 195-213.
- 吳冠緯, 李煒. .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2017, (62): 221-228.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