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

宅男,是台灣網際網路文化興盛後,對日本用語「御宅族」重新定義,扭曲原本含意並經約定俗成後,創造出的新詞彙。連同「宅女」,于2012年正式收录进权威性的汉语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1],不分性別的對應詞是阿宅

一個刻板印象的宅男房間形像

詞彙來源

現今的「宅男」一詞之定義,與日本所認知的「御宅族」之間存在著差異。「宅男」一詞可追溯到2005年8月,台灣BBS站批踢踢實業坊的版面(如Hate、JapanDrama)流行著日本電視劇《電車男》,內容是一個不修邊幅的日本ACG御宅與高挑美女邂逅的故事,接著台灣批踢踢網友們開始在Hate板上戲稱,自己都待在家裡不出門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網的人根本是「宅男」,從這時開始「宅男」一詞在台灣大肆流行。

然而,「御宅」( otaku)原本是尊稱對方或者對方宅邸的敬語(您、貴府),早期常被ACG愛好者引以互稱,而成為該族群的代稱(之後因一些負面新聞也產生了貶義),後來擴大泛指熱衷於某種流行文化並對其有深入了解的愛好者,例如:「鐵道宅」、「軍事宅」等等。也就是說,「御宅族」無關乎是否都待在室內足不出戶,而是指「熱衷且博精於某種流行文化事物的一群人」。

「宅男」最初的定義即從御宅族的延伸用法而來,由於最初網路上的御宅族普遍都是男性,從而延伸出了「宅男」這個詞彙,並開始被華語社會廣泛使用。但對原義不了解的人對「宅」字產生誤解,僅以「居住處」作為解釋,且經網路傳播及媒體渲染後,造成了積非成是的情形。於是,現在使用「宅男」或「宅女」之詞,一般主要是指:整天待在家裡(或宿舍)、生活圈內只有自己、不擅與人相處的人。

使用情況

雖然「男性繭居族」(隱蔽青年)比較符合上述說明,也早已出現而可代替「宅男」,但台灣主流媒體未予以採用,[2]此外亦有將「宅男」與「男性尼特族」作同義詞的情形發生。[3][4][5]並且「宅男」一詞在媒體新聞追求聳動標題的情況下,與年輕男子有關的負面報導很容易被不分青紅皂白地冠上該詞語。[6][7][8]再者,「宅男」這個詞語近年也頻繁地跟病態肥胖者劃上等號,從而產生「肥宅」這個歧視語,以及相應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女子只要是面容漂亮、身材姣好、穿著清涼,無論是女藝人、女記者、女網友、Show Girl,在新聞中往往會被冠上「宅男女神」之描述。[9]

傳播媒體、公眾人物爭議案例

  • 2009年3月15日,香港無綫電視(TVB)的新聞節目《星期日檔案》播出名為「港女‧講男」的特輯,節目把港男等同電車男及宅男,當中被認為有誤導抹黑御宅族成份,引起網友的激烈迴響。
  • 2007年9月1日,吳宗憲於《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中,在翻閱輕小說《涼宮春日的憂鬱》時讀出自編內容,有意見認為是誤導觀眾該作品為色情作品,引發爭議。
  • 黑澀會中的祐祐曾說出「宅男根本不應該活在這世上」的言論,遭到網路上的負面反應。[10]
  • 新聞上曾以《女生怨:交大男「很宅」》為標題,對交大學生有諸多不必要的話題製造,造成許多交大學生不滿。[11]
  • I'm vlog網絡影片徵稿比賽在首頁廣告欄曾引發出「醒醒吧~阿宅。」用語,更出現「動漫迷在要求尊重前,有先做到自重嗎?」帶有爭議的開放辯論議題。
  • 2015年7月20日,台北捷運再度發生隨機砍人事件。台北市長柯文哲針對此事於媒體發言,節錄如下:「……如果對象是一種很孤立的、跟家人也沒有密切來往的這種宅男與社會孤立分子,目前體系裡好像沒辦法把這些人找出來去追蹤。……」。此言論引起不少御宅群起反彈,亦讓宅男一詞更顯負面。[12]察覺失言後,柯文哲市長於22日改稱精準的說法為「社會孤立的疏離分子」。[13]

流行文化

註解

  1. . [201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2. .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3.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2).
  4.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5.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2).
  6. . [201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7. . [2013-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9).
  8.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9. .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10. . [2009-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7).
  11. . [2013年1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12日).
  12. . [2015年7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13. .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