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娅·盖兹

安德烈娅·米娅·盖兹英語:1965年6月16日),美国天文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在對於銀河系中心的研究領域頗具盛名。[2]2004年,《发现》杂志将其列为美国前20位在各自领域表现出高度理解力的科学家之一。[2]2020年,她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赖因哈德·根策尔各自享有四分之一的奖金,“因为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質量緻密天體。”[3]另一半奖金被授予罗杰·彭罗斯。盖兹是继2018年唐娜·斯特里克兰后第四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

安德烈娅·M·盖兹诺贝尔奖得主
Andrea M. Ghez
Ghez in 2008
出生 (1965-06-16) 1965年6月16日
 美國纽约州纽约
国籍 美國
母校麻省理工学院 (B.S. Physics, 1987)
加州理工学院 (Ph.D., 1992)
知名于使用自适应光学研究星系中心.[1]
奖项克拉福德奖 (201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2020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天文学
机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论文The Multiplicity of T Tauri Stars in the Star Forming Regions Taurus-Auriga and Ophiuchus-Scorpius: A 2.2μm Speckle Imaging Survey(1993)
博士導師格里·诺伊格鲍尔

生平

早年生活和教育

盖兹生于纽约[4][5]。父亲吉尔伯特·盖兹是犹太人,出生于意大利罗马,一个来自突尼斯和德国法兰克福的家庭[6][7]。母亲苏珊(加顿)来自马萨诸塞州北阿特尔伯勒的爱尔兰天主教家庭[8]

盖兹小时候全家从纽约搬到了芝加哥[4],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9]。受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计划启发,盖兹立志成为第一位女宇航员,这一目标得到了母亲的鼓励[10]。她大学时先学习数学,然后转向物理学专业[11]

她于198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格里·诺伊格鲍尔[12][13]

学术贡献

盖兹的研究采用了高空间分辨率成像技术,例如凯克望远镜上的自适应光学系统[14],研究了恒星形成区域和银河系中心被称为人馬座A*超大质量黑洞[15]

轶事

对盖兹影响力最大的女性榜样是她的高中化学老师[16]

盖兹出现在由BBC探索频道历史频道等网络制作的许多电视纪录片中。 2006年,她参加了PBS系列Nova的一集[17]。 她被“我的英雄计划”确定为科学英雄。 2000年,《发现》杂志将盖兹列为各自领域中20位有前途的年轻美国科学家之一。

盖兹是游泳俱乐部Masters Swim Club的活跃游泳者[18]

家庭

丈夫Tom LaTourrette是兰德公司地质学家兼研究科学家。他们有两个儿子[19]

奖项和荣誉

奖项

荣誉

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7]

2019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28]

参考资料

  1. . W. M. Keck Observatory. [200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9).
  2. . Discover Magazine. [200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3. . Nobel Foundation.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6).
  4. Yasuda, Anita. . Nomad Press. 2015 [2020-11-24]. ISBN 978-16193032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Google Books.
  5. . Marquis-Who's Who. 2004 [2020-11-24]. ISBN 978-08379093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Google Books.
  6. . Legacy.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7. (PDF).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6).
  8. . Archives of American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Smithsonian. 2011-01-25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9. .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3-05-16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10. Jennifer Lauren Lee. . The My Hero Project. [200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5).
  11. Linda Copman. . W. M. Keck Observatory. [200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6).
  12. . Science.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6).
  13. Ghez, Andrea. (Ph.D.论文).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3 [2020-11-24]. OCLC 437065967. ProQuest 3040564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14. . BBC.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5. .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March 20,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7).
  16. Susan Lewis. . NOVA. 2006-10-31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17. (PDF). UCLA.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07).
  18. . www.math.sunysb.edu.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7).
  19. Stuart Wolpert. . UCLA. 2008-09-23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4).
  20. .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8).
  21. .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3).
  22. . www.aps.org. [201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5).
  23. . UCLA.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4).
  24.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9).
  25. . UCLA.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4).
  26. . Crafoord Prize. [201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7).
  27. . NASA. [2004-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01).
  28. . [201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