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竹刻
沿革
邵阳市,旧时候被称为宝庆府,这里自古以来就盛产南竹,是中国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
明朝
宝庆竹刻起源于明朝,它既可以观赏,又很实用,是一种民间工艺。[1]
明朝崇祯年间《宝庆府志》写道:“宝庆府竹类南竹即大竹,工匠积器为用……问万历间云山中有好事者,就竹势之态,饰人物、山水、花鸟于上,或琢饰玲珑小器,供于茶肆或文房。”[1]
现存最早的宝庆竹刻作品是明清之际潘一龙的竹雕笔筒。与潘一龙同时期的艺人王嗣乾则没有作品流传下来。[1]
明朝中晚期和清朝早期,宝庆竹刻主要是“圆雕”和“透雕”的雕刻方法。[1]
清朝
清朝康熙年间,宝庆府艺人们发明了“翻簧”和“竹簧”方法,带给了中国竹刻艺术的变革和创新。[1] 竹簧发明者王尚智。
1751年,乾隆帝南巡时期,看到竹刻器物,爱不释手。[1] 当时艺人李昌元以制作“食箧”和“书箧”而名重一时,最终成了宫廷竹刻师。[1]
类别
宝庆竹刻分为“竹根雕刻”、“竹青雕刻”、“竹簧雕刻”。[1]
竹根雕刻
竹根雕刻是以竹子的根部进行雕刻,作品主要特点是粗犷、大气、古朴、民间色彩浓厚,主要技法是凿、削、雕、刻。[1]
竹青雕刻
竹青雕刻是以竹子筒茎进行雕刻。主要作品是笔筒、笔海、牌匾。[1]
文化
参考文献
- 钟桦. . 《新湘评论》. 2013, 19: 56–57. ISSN 1673-8713.
- . 邵阳文艺网. 2014-01-05 [201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0).
- . 凤凰网. 2013-12-10 [201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