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藥包
寄藥包是一個裝有各種家庭常備藥的大藥袋,由藥廠的配送員宅配及寄放至各家中,並以先使用後付款的方式定期結帳和補充、更換藥品。台灣人也稱這種寄藥包制度為「藥品宅急便」或「行動藥房」,[1]主要盛行於1930-1970年代。
歷史
寄藥包源於日治時期約1930年代,從日本傳入台灣的「家庭配置」售藥制度。[2][3]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和一般醫院的醫藥費過於昂貴等原因,寄藥包盛行於台灣。[4][5]戰後時期約1950年代,因為台灣政局漸穩且成藥利潤佳,民間對製藥的投資意願提升,[6]此時中央也未有完備的製藥相關法令,使藥廠數量遽增,因此1950-1970年間寄藥包最為興盛。直到1970年代起由於醫療普及和中央頒布藥物藥商處理法而開始式微,1980-90年代後加上台灣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寄藥包逐漸消失。[4][7]
藥包特色
銷售與運作
藥廠的業務員(俗稱配置員、賣藥郎、送藥生、寄藥仔等)[3]通常帶著寄藥包(此處指裝藥包的木箱,其外覆蓋墨綠帆布袋,袋上印有紅色「寄藥包」字樣)[2]以步行或騎自行車的方式,到各家推銷或寄送藥品。寄藥包以先使用後付款的方式運作,藥包寄放在家中後,業務員約三至六個月回來巡視,依據藥品開封數量計費結帳及補充、更替藥品,民眾也可同時訂購新藥品。[2][3]
參考資料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6.
- . 典藏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3-02-09].
- . www.museum50.com.tw.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 李巧雯. 嘉南藥理大學的肇建、發展及展望研究: 創辦人王趁先生及嘉藥大學的肇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4:6.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14-15.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19-20.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23.
- . www.taichung-life.com.tw.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26.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33-36.
- 高振興. . 開放博物館.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體)).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40-4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