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平臺

封閉平臺(closed platform),或稱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1][2],是指一種軟體系統,其中的電信業者或服務供應商擁有控制應用內容媒體的能力,並能限制未經允許的應用或內容被輕易接取。與封閉平臺相對的是開放平臺,該平臺允許消費者不受限制地接取應用、內容等。

概述

電信為例,手機上的服務與應用曾被行動通訊業者給牢牢掌控住。業者能限制用戶的入口網站及主頁所能接取到的應用與開發商。因此,業者可能會限制用完預付卡金額的用戶接取服務。這一直是限制住電信業的一個核心問題,因為開發商在將其應用服務提供給終端用戶時遇到了巨大的阻礙。

在一個更極端的例子裡,1970年代的美國電話系統貝爾公司擁有所有的硬體(包括所有的電話)與所有的訊號,甚至幾乎在其纜線上的所有文字(訊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例是Hush-A-Phone訴美國案,貝爾公司要求Hush-A-Phone不准將其電話機與貝爾的電話系統相連,最終敗訴。在這案子中,貝爾公司得到了政府的公開允許,並依據1934年通傳法規定享有獨占地位。

更一般性地,圍牆花園可指提供給用戶的封閉或排他性之資訊服務。與真正的圍牆花園類似,在圍牆花園內的用戶無法逃脫這些地方,除非通過指定的出入口或圍牆被移除掉[3]

方面

哈佛商學院於2008年的一份報告中將平臺的開放性/封閉性分成4個方面,並舉例說明。

平臺封閉性/開放性的方面[4] Linux Windows 麥金塔 iOS
需求端使用(終端用戶開放開放開放開放
供給端用戶(應用程式開發商開放開放開放封閉
平臺供應商(硬體/作業系統捆售)開放開放封閉封閉
平臺發起人(設計與智財權人)開放封閉封閉封閉

例子

圍牆花園的一些例子如下:

  • 亞馬遜電子書閱讀器Kindle[5][6]。於2011年10月商業內幕內的一篇標題為《亞馬遜如何從Kindle賺錢》的文章中寫道:「亞馬遜的Kindle不再只是項商品:它是整個生態系統。」此外,商業內幕亦指出:「Kindle生態系亦是亞馬遜成長最快的商品,且可能占該公司明年營收的10%以上。」[7]
  • 蘋果公司iOS及其他行動裝置,被限制只能執行被事前允許的應用程式[8][9]
  • 巴諾書店Nook閱讀器系列。在2011年12月下旬,巴諾書店開始執行Nook平板電腦的自動軔體更新至1.4.1版,移除使用者取得該裝置超級使用者的權限,以及從巴諾官方NOOK商店以外來源下載應用程式之能力[10][11]。NOOK HD與HD+也一樣是「封閉」的,直到2013年5月為止,巴諾書店稍微開放其生態圈,讓使用者能安裝Google Play Store及其各項Android應用程式,包括巴諾書店競爭對手的程式,如Audible.comcomiXology、Kindle、Kobo與Google本身[12]
  • Verizon WirelessCDMA網路與政策明確禁止非Verizon許可的設備在其網路上使用。Verizon Wireless的這項行為經常受到注意(且時常被批評)。
  • 電子遊樂器有很長的一段歷史都是圍牆花園,開發商需要購買許可,以在其平臺上開發,且在某些情形下,發布遊戲前會需要通過遊樂器製造商的審核[13][14][15]

另見

參考資料

  1. Daniel Memetic. . [201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2. Nicholas Smith. (PDF). 2009 [2012-10-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5).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3. . PCmag.com.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6).
  4. Thomas R. Eisenmann, Geoffrey Parker, Marshall Van Alstyne. (PDF).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No. 09-030.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 2008-08-31 [2015-06-30]. doi:10.2139/ssrn.1264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7).
  5. Mathew Ingram. . Gigaom. 29 February 2012 [201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6. Jay Akasie. . 7 September 2012 [201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1).
  7. Pascal-Emmanuel Gobry. . Business Insider. 2011-10-18 [201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8. Charles Arthur, technology editor. . 2012-04-17.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9. Ben Bajarin. . 2011-07-01 [2015-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10. Smith, Peter. . ITWorld.com. 2011-12-21 [2012-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8).
  11. Verry, Tim. . PCPerspective.com. 2011-12-21 [2012-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5).
  12. Carnoy, David. . CNet. 2013-05-02 [2015-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13. . [201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14. Martin Adolph of ITU’s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Bureau (TSB). . ITU News. 2011, (10) [2015-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0).
  15. Robert A. Burgelman & Carrie C. Oliver. .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16 pages. 1997-08-01 [201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isbn=Prod. #: SM24-PDF-ENG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