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胸像
《少女像》[1],是臺灣近代藝術家黃土水於1919年創作的雕刻作品,為黃土水少數留存的大理石雕作品。現由臺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所典藏,並於2021年指定為臺北市一般古物。[2][3]
少女胸像 | |
---|---|
攝於2020年 | |
藝術家 | 黃土水 |
年份 | 1919年 |
類型 | 雕像 |
媒介 | 大理石雕塑 |
尺寸 | 48.8 cm × 35 cm × 28.4 cm(19.2英寸 × 14英寸 × 11.2英寸) |
收藏地 | 臺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 |
藏主 | 臺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 |
沿革
《少女胸像》被視為太平國小的重要館藏。該校原創立於1898年(明治31年),在臺灣日治時期期間成為「大稻埕公學校」,後改名「太平公學校」。黃土水在12歲時曾以插班方式進入該公學校就讀,於1911年畢業後升入國語學校(今台北教育大學),後自該校畢業後則分發重返太平公學校任教,擔任訓導行政工作,1915年,黃土水赴日留學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
1919年至1920年期間,因黃土水將於東京美術學校學業,在學校主修木雕的他藉由前往此時客居東京的義大利雕刻家佩斯奇·奧蒂利奧(Ottilio Pesci)[4]的工作坊觀摩[5],先於同年完成《男嬰頭像》大理石雕。後憑自學方式學得大理石雕刻,因而以創作《少女胸像》作為畢業展之作品。該雕像以一名居住於東京的少女「久子」作為原型,之後,他利用返臺探親機會將《少女胸像》運回臺北市,贈送給母校太平公學校[6][7][8]。1920年10月29日下午,久邇宮邦彥王與邦彥王妃俔子第一次訪臺時曾至大稻埕公學校參觀《少女胸像》[9]。
1923年4月,裕仁皇太子應時任臺灣總督田健治郎的邀請臺灣行啟,並在4月18日上午11時10分,抵達太平公學校,指名欣賞黃土水捐贈的石雕作品即《少女胸像》,並留下「太平公學校皇太子行啓紀念碑照片[10]」作為該事件之紀錄。此後,《少女胸像》長期被校方存放於玻璃櫃中。[11]
2020年,福祿文化基金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等學者共同在北師美術館舉辦「不朽的青春—台灣藝術再發現」的展覽。在這次展覽,首次自太平國小借展公開展出《少女胸像》。此雕像由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的修復專家森純一進行整理修復,他使用藥劑將雕像表面調成凝膠狀,接著用紗布纏繞雕像並覆蓋在表面,最後再用保鮮膜包覆整個雕像,讓凝膠中的藥劑逐漸吸附石面上的污垢。經修復後,《少女胸像》才正式參加展覽。[12][13][14][15]
展覽落幕後,關於《少女胸像》胸像的典藏維護與開放展示議題備受社會關注,太平國小為該雕像建置獨立保全的展示櫃,並計畫升級保存環境。台北市立文獻館館長詹素貞對此表示《少女胸像》在2019年已被指定應提報為文化資產,僅待太平國小提出申請、胸像得到文資身分。因而不干涉校方處置雕像。[16][17]2022年1月6日,時任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會同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及市政府團隊為《少女胸像》再度交換意見之處理,前往太平國小。期望《少女胸像》可以移至北美館作為該館典藏,然而該事前提仍須所有權人及校方家長會同意,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並藉此提出繼續留置在太平國小,需要改善現有陳列條件,可以把雕像移置到獨立的展示空間方案、移至社區,修建社區展覽會所方案及由北美館暫時寄存或永久收藏等共三種方案。
同年,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推助下,太平國小第9屆校友王道商業銀行榮譽董事長駱錦明捐助1,000萬元,第10屆校友斐儷珠寶董事長陳君毅、信源企業總裁許義榮各贊助新台幣300萬元促成「太平國小博物館建置與營運專案」並進駐太平國小整理校方歷史文物藏品、並進行整飭開放式庫房的籌備計畫。[18]博物館將規畫4大空間,包含展設博物館大廳、小型特展室與《少女胸像》常設展出的「黃土水專室」與「小田園」,該展覽預定2023年年底試營運,2024年4月開館,採預約制。[19][20][21][22][23]
2023年初,國立臺灣美術館以黃土水為主題舉辦「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開幕式,展示37件黃土水現存作品,以及照片、書信、雜誌、明信片等相關文獻,並將《少女胸像》及《甘露水》、《釋迦出山像》、《男嬰頭像》等作品置放於同展間公開展示。[24][25]
參考文獻
- arthistorystroll. . 2020-11-05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臺灣)).
-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中文(臺灣)).
- . 典藏ARTouch.com. 2020-05-15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臺灣)).
- .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英语).
- 鈴木, 惠可. . 東京都: 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 2015-07-24.
- . vr.theatre.ntu.edu.tw.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5).
- 鄭景雯. . 中央社 CNA.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中文(臺灣)).
- . 典藏ARTouch.com. 2023-03-24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臺灣)).
- . www.i-media.tw.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中文(臺灣)).
- . school.nmth.gov.tw.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中文(繁體)).
- 簡秀枝. . 中時新聞網.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中文(臺灣)).
- . 2020-05-15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中文(繁體)).
- . 典藏ARTouch.com. 2020-06-03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臺灣)).
- . 非池中藝術網.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0-05-15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中文(臺灣)).
- 陳昱婷. . 中央社 CNA.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中文(臺灣)).
-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中文(臺灣)).
- . 典藏ARTouch.com. 2022-03-31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中文(臺灣)).
- 凃盈如、蔡亞樺.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英语).
- 陳怡璇. . 中央社 CNA.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中文(臺灣)).
- . news.homeplus.net.tw.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 沈志明/台北報導, 林曉慧. . 公視新聞網 PNN. 2022-10-25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中文(臺灣)).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www.moc.gov.tw. 2008-10-10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 聯合新聞網. . 聯合新聞網.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