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胸罩

少女胸罩是专为乳房刚开始发育的青春期女孩设计的胸罩。这一时期的乳房还没有發育到適合穿戴标准尺码的胸罩,通常是對應谭纳标准的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一般的少女胸罩很轻,罩杯很软,胸带柔软且具有弹性。女孩常把收到人生第一个胸罩视为期待已久的仪式[1][2],这标志着她已長大成人[3][4][5][6]

A Fruit of the Loom training bra
在少女胸罩销售以前,西方国家少女们常穿的吊帶背心

在少女胸罩销售以前,西方国家的少女们通常穿不带罩杯的吊帶背心,1950年代才開始推出为前青春期少女设计的胸罩。一些公司因向前青春期少女銷售胸罩,或者性化少女而被批评。

款式

少女胸罩通常很轻、无钢圈、单衣,类似于露腹短上衣,往往混合棉氨纶和莱卡面料,富有弹性,带肩带,可以維持发育中的乳房在固定位置。青春期少女的胸罩备有小、中、大码[7],有助于女孩在外衣上不會看到乳头和乳房雏形[8]。有些衣服配备胸罩,带各种颜色和花纹,含花边[9]。當女孩发展到谭纳标准第三阶段時,胸罩尺寸一般为30AAA到38B[10]。少女胸罩此時即使可以支撐乳房,其支撐程度也相當有限[7]。有些附垫款式可隐藏女孩发育中的乳房雏形,也可以讓女孩了解自己乳房的大小[7]。少女胸罩有助于帮助女孩熟悉穿着胸罩的感觉[11]

演变

1950年代前,西方国家女孩普遍穿背心,一直到她们的乳房大到適合穿戴标准尺码的胸罩為止。1940年代到1950年代,西方媒体创造出“乳房固定术”,塑造青少年对乳房大小的看法。男孩们會注意較“丰满”的女生,而美国少女也對關心自己乳房的大小和体重[12]。1950年代,拉娜·特纳简·拉塞尔等乳房丰满的女星成为万众焦点[13][14]。對女性形象的强调來自几大方面:女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早点穿胸罩,母亲也意识到要帮助女儿塑造“良好”的形象;医生重视母性超過於其他女性的角色;商家们看到了说服女孩和其家长给青春期的乳房带来支撑,其中的利润[12]。某些社交圈認為,女孩胸罩中乳房的大小是她的地位和自我认知的重點[12]

1950年代,美国医生写道,少女需要穿着胸罩以防止乳房下垂,血液循环不畅和血管拉伸[12]。《17》和《简约风尚》等杂志,也鼓励少女购买“為青少年設計”的内衣[12]

1950年代,美国前青春期的女生普遍穿着少女胸罩,尽管她们的乳房還沒有大到需要少女胸罩的支撑[4]。美国兒科醫師協會出版的《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信息》建议女生[15]

作者指出,少女是很社会化的。她们穿胸罩时考虑其他人如何看待她們,而不是考慮自己的感受[15]。由此,出于社会目的,在少女的乳房需要支撑前,少女就会急着要買第一个胸罩。然后,女孩们会面临着保持当前的胸罩,还是穿着最新潮的胸罩的考驗。一些女孩不想穿胸罩,害怕会结束掉赤裸上身等童年时的自由。那些乳房較早發育的女孩,会对他人評論和嘲笑相當敏感。因為制造商是依照其标准制造胸罩,若女孩的身体不符合胸罩的形状和尺码,她可能会责备自己[1]

1960年代早期,胸罩制造商將少女胸罩的市场定位定在13-19岁的少女,後來则改为10-12岁的少女。众多针对其市场新品牌(像Teenform, Teencharm和Heaventeen)应运而生。有些公司的广告中,女孩的上半身只穿胸罩。《胸衣和内衣评论》编辑门西·多贝尔认为“胸罩已像口红和高跟鞋一様,成為成长的标志[16]:151 ”。大众媒体倡导青少年在乳房未发育或快要發育時就穿着内衣,以此来宣传她们的性。[1]

社会因素

青春期女生往往会对购买和穿着首个胸罩的经验,有矛盾情绪。在印度,女孩一旦开始穿胸罩即向世界宣告身体正在变化,慢慢要变成女人。有些女生避讳穿胸罩,因為這意味着她需处理青春期初期被取笑等问题。另外有一些女生對穿着胸罩持欢迎态度,因能通过衣服炫耀她胸罩的外观[17]

年轻女孩可能會在她的身體發育需要用胸罩支撐之前,就受到压力要穿著胸罩。一旦她开始穿胸罩,可能就要被穿一些让她显得成熟的服装。她们开始穿胸罩时可能会有些百感交集[1]。她们可能会有“长大了”的感受,但伴随这一情形而来的,是一系列要跟上最新款式或颜色服饰的期待。相對的,赤裸上身、以孩子气进行某种活动,这些女生们在童年毫不犹豫地接受的自由,或将结束[1]

有些女孩对穿胸罩感到尴尬,或反抗父母采取这一步的压力,将事件转化为潜在的惨痛经历。若女孩是同龄人中率先或最后穿胸罩的,她可能会被讥笑。有些女孩喜歡這樣的關注,有些則不喜歡。她們也許不曉得,胸罩是大批量生产以适应行业标准的,穿上不合身的胸罩不是她們的錯,不应责怪自己,也不需思考身体出了什么差错[1]

反对声音

少女胸罩与女孩开始穿胸罩的年龄有时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少女胸罩是性化女孩的方式,且胸罩不具任何功能性用途,企业为获得财政效益,甚至利用她们对自我形象和社会规范的在意,鼓励性早熟[12]。不过,其他人認為乳房在發育期間很敏感,若多用一件衣物遮盖,有时會讓女孩們覺得比較舒坦[18]

胸罩反对者认为少女胸罩會灌输女孩,视自己的乳房为性對象。在他们看来,胸罩不是功能性内衣,不过为使身体更具性感和吸引力而存在[19]。他们认为少女胸罩利用年轻女孩,鼓励她們早熟性感[20]

西方文化很重視青少年,胸罩的行销强调它可以维持年轻的體態。胸罩加上时尚的设计,不再只有功能性考量,已经给外衣和内衣潮流变化带来影响。胸罩有时被视为流行文化图标,使女性的乳房成為一個性感的性对象,[1]

少女的外在形象

女生對於外在形象的问题,比其他年齡女性族群的发生比例都要高。不满意乳房大小的女生也使得隆胸手术逐漸的增加。1992年至2002年间,18岁以下的女性接受隆胸手术的人数增加近两倍多。青少年隆胸存在一定风险且并发症几率较高,會比較年长的妇女更早需要额外手术[21][22]

加拿大女性健康网发现,有仅五六岁的女孩试图控制自身体重。而美国近一半青春期女孩都希望變瘦。2003年《青少年》杂志报道,6到12岁女生中有35%都至少节食過一次,50%到70%体重正常的女孩认为自己超重[23]

澳大利亚著名医学博士迈克尔·卡尔-格雷格告诉记者,“身体质量指数正常的女孩中,有40%认为自己超重[24]。”

向年輕女孩銷售

青春期前期或尚未踏入青春期的少女,成为胸罩销售的新商机。

2006年,目标百货店开始为三到四岁的女孩配备一系列的胸罩,布拉茨胸罩是针对三到四岁儿童,The Saddle Club胸罩是針對四到六岁儿童,目标百货有針對八到十岁儿童,略带胸垫的胸罩。澳大利亚零售商Big W于2006年2月新增一款针对八到十岁儿童的胸垫胸罩,及针对两到三岁儿童的彩虹小馬无肩带胸罩Bonds则于同月推出针对八岁及以上女孩的“我的首个T恤胸罩”[25]

争议

2010年,澳大利亚Best & Less店推出面向8岁儿童的聚拢型胸罩“Tweenage”。该公司声称胸罩会將前青春期女孩们的平坦胸部變成“成人的曲线”。消费者群体怒斥该公司時,该公司回應此胸罩是為胸围介于8AA到12B的女性设计。但在线抗议活动不到24小时後,胸罩从商店中下架[26]。同年6月,澳大利亚知名主流内衣(维多利亚的秘密)零售商Bond,被批销售有少許比基尼胸垫的“无钢圈胸罩”。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知名前儿童心理学家教授迈克尔-卡尔·格雷戈表示,该公司犯有让儿童“成人化”的罪过,他向记者表示,该产品“违反了儿童不能被视作性对象的重要社会规范。”Bonds还销售了针对胸围6或8,五到七歲女孩的胸罩。

消费者群体让产品引起注意后,公司总经理凯特·汉恩最初回应称這些女孩較早熟,有些年仅8岁。“通常,女孩身体的最初变化,就是所谓的乳房部位的萌芽。我们的研究表明,处在这个阶段的女孩正在为发育中的乳房或乳头,寻找轻盈的支撑及遮蔽。“汉恩表示,该产品满足了“消费者遮羞、遮盖和自信的需求”,這些产品“是由消费者需求带动”。她认为,早熟女孩需要“无钢圈胸罩”[27]”。有澳大利亚家长表示,他们的女儿年仅5岁,就要求父母给她们买胸罩。由于大量公众抗议,Bonds2010年9月回应“消费者的反馈”,将商品从店里下架。

2010年,普利马克英国门店撤回针对7岁女孩的含软垫比基尼,当地顾客抗议该营销方案“过早性化”[28] 。2011年,玛莎百货等伦敦大街店同意停止销售软垫胸罩和有性暗示的服饰[29]

2012年9月,维多利亚的秘密推出的“东方朝圣”新季内衣系列,被批评是在销售和推销“性感小藝妓”的服装。南非模特坎蒂丝·斯瓦内普尔穿着罩杯和胯部有“东方风情”印花网布的妇女连衫衬裤,带调整肩带[30]。评论员妮娜·圣哈辛托表示,该公司降低了亚洲人的认同,並且將“东方”文化變成异国性欲的刻板形象[31]。當该公司受到激增批评後,将产品在网站上撤下[30]

2013年3月,维多利亚的秘密針對青春期和前青春期的女孩,准备一场性感内衣促销活动,引来极大的负面关注。内衣所含的字眼包括“Call me”、“feeling lucky”和“wild”[32]。该公司被指控“性化”青春期女孩。广告营销展开后,维多利亚的秘密首席财务官斯图尔特·布多弗表示,内衣线条能使“从15或16岁女孩变得更成熟,能使她们像在大學的女生一様的酷。”批评激增后,维多利亚的秘密从公司网站删除该商店,表示广告活动针对上大学年龄的女性。

另见

参考资料

  1. Mitchell, Claudia A.; Reid-Walsh, Jacqueline. . . Greenwood. 2008: 198–199 [2014-06-04]. ISBN 978-0-313-3390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9).
  2. . TweenParent.com. [17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8日).
  3. DeSantis, Violette. . [12 Februar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4. Pitts-Taylor, Victoria. .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8: 43. ISBN 978-0-313-34146-5.
  5. . lovetoknow.com. [July 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8).
  6. DeSantis, Violette. . [12-02-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7. . AOL Shipping. [July 9,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9).
  8. . LoveOfLingerie.com. [17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9. . eHow.co.uk. [November 1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4).
  10. . HerRoom.com. [17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4).
  11. . LoveOfLingerie.com. [July 9,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1).
  12. Brumberg, Joan Jacobs. . : 336. ISBN 0-679-7352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3-28).
  13. Herbst, Philip. . Intercultural Press. 2001: 122. ISBN 978-1-877864-80-3.
  14. Ostler, Rosemari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5: 85. ISBN 978-0-19-518254-5.
  15. Kopala, Mary; Keitel, Merle A. .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3: 249. ISBN 978-0-7619-2640-5.
  16. Farrell-Beck, Jane; Gau, Colleen. illustrate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10-22 [2011-01-20]. ISBN 978-0-8122-183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17. Puri, Jyoti.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ISBN 0-415-92128-7.
  18. . [201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19. Young, Iris Marion. .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01-27: 192 [2014-07-25]. ISBN 978-0-19-5161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2).
  20. .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0).
  21. . A Board Certified Plastic Surgeon. [2011-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7).
  22. Susan Kreimer, Susan. . WeNews.com. 2004-06-06 [201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30).
  23. . Media Awareness Network. [2011-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8).
  24. . The Sunday Mail. 2010-06-20 [2011-11-18].
  25. .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6-12-23 [2011-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31).
  26. . Sydney Catholic News. 2010-06-21 [2011-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7).
  27. Doherty, Elissa. . Herald Sun. 2010-09-30 [2011-11-18].
  28. Penny, Laurie. . 卫报 (UK). 2010-04-15 [2011-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0).
  29. Shipman, Tim. . Daily Mail (London). 2011-06-04 [201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2).
  30. Krupnick, Ellie. . Huffington Post. 2012-09-24 [201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31. Jacinto, Nina. . Racialicious.com. 2012-09-06 [201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0).
  32. Jane, Emily. . CNN. 2013-03-27 [201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