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拉方丹與哈農庫特-翁弗尔察格特的約翰·尼古勞斯伯爵(德語:[註 1][3][2],1929年12月6日—2016年3月5日),通稱尼古劳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奥地利指挥家,古樂復興風潮的旗手人物之一,以对古典时代以及更早些音乐的准确阐释而闻名。
尼古勞斯·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 |
---|---|
1980年的哈農庫特 | |
音乐家 | |
别名 | Johann Nikolaus Graf de la Fontaine und d'Harnoncourt-Unverzagt |
国籍 | 奥地利 |
出生 | 魏瑪共和國柏林 | 1929年12月6日
逝世 | 2016年3月5日 奥地利圣格奥尔根 | (86歲)
职业 |
|
母校 | 維也納音樂院 |
配偶 | 愛麗絲·霍费尔纳 (1953年结婚—2016年結束)[1] |
儿女 | 4 |
签名 | |
相关团体 | 維也納古樂合奏團 |
哈農庫特早年在維也納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演奏員,1953年創立了古樂演奏團體「維也納古樂合奏團」。七〇年代是他的事業活躍期,演出邀約大增,他也開始嘗試歌劇及當代新音樂的指揮。哈農庫特曾兩次指揮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01年、2003年)[4]。
生平
早年
1929年,約翰·尼古勞斯·哈農庫特出生于柏林,家人在他2歲時遷居格拉茨。後來,他前往維也納學習音樂,少年時代他曾在脅迫下參加納粹青年軍的活動,對此他表示:「如果你逃避每週三、週六的固定活動,黨衛軍和警察就會找上門來,抓住你,理光你的頭髮,然後把你丟到一群同你一般難以管教的少年當中。」[5]在維也納音樂院,哈農庫特學習的是大提琴、古大提琴演奏,師從保羅·格呂默(Paul Grümmer)及埃馬努埃爾·布拉別克(Emanuel Brabec)。
職業生涯
1952–69年間,哈農庫特在維也納交響樂團任職,演奏大提琴。1953年「維也納古樂合奏團」由哈農庫特領銜成立,專事古樂演奏;他們在古樂領域的成績斐然,七〇年代時已經頗負盛名。日後在與其他樂團合作時,哈農庫特亦應用其對古樂演奏的研究與心得,包括速度、力度等音樂要求,使得他的詮釋相當具有辨識度。
1970年,哈農庫特在米蘭斯卡拉大劇院正式以指揮身分出道,指揮蒙特威尔第《尤里西斯歸鄉記》[6]。1971年,哈农库特与古斯塔夫·莱昂哈特联合录制巴赫的全本清唱劇作品,这项计划于1990年完成[註 2]。除了早期作品之外,哈農庫特也指揮、推廣當時維也納所流行的輕歌劇作品。
哈農庫特與世界主要的樂團皆有合作,他多次應邀於维也纳爱乐乐团客席指揮,與該團錄製的錄音受到肯定[7][8]。1987–91年間,哈農庫特在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指揮莫扎特歌劇的新製作演出,這些劇目包括:《依多美尼歐》、《魔笛》、《后宫诱逃》及《女人皆如此》。他與歐洲室內樂團亦有長期良好的關係,1992年率該團參與萨尔茨堡音乐节,此後他多次擔任此一重大音樂慶典的歌劇指揮[9]。1975年,哈農庫特首次應邀指揮阿姆斯特丹王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此後多次合作[10],該團日後贈與他「榮譽客席指揮」(Honorair Gastdirigent)榮銜。
哈農庫特是創立於1985年的施蒂利亚夏季音乐节(Festspielsommer Styriarte)的核心人物,參與、規劃該活動達卅一年之久[11]。
作品
商業錄音
哈農庫特的代表性錄音自然是早期作品,在Teldec錄製了普賽爾[15]、巴赫[16]、蒙特威尔第[17]、拉摩[18]等人的作品。他的巴赫錄音尤其受到好評,曾三度灌錄《馬太受難曲》,2001年的第三版更獲得葛萊美獎肯定[19]。
除了擅長的巴洛克音樂外,哈農庫特和歐洲室內樂團製作的全套貝多芬交響曲[20]、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與皮埃尔-洛朗·艾马尔合作)[21]等作品亦頗受好評。2002年,他與維也納愛樂合作安东·布鲁克纳第9號交響曲[註 3],2009年則實況錄製了蓋希文《波吉和贝丝》,是他少數的近代曲目錄音。
历史钢琴
- Nikolaus Harnoncourt, Frans Brüggen, Leopold Stastny, Herbert Tachezi. Johann Sebastian Bach: Gamba Sonatas — Trio Sonata in G major. Viola da gamba: Jacobus Stainer; Cello: Andrea Castagneri; Flute: A.Grenser; 大键琴 (马丁·斯考罗内克)
- Nikolaus Harnoncourt, Gustav Leonhardt, Leonhardt-Consort (Orchestra), Concentus musicus Wien (Orchestra), Alan Curtis, Anneke Ulttenbosch, Herbert Tachezi. Johann Sebastian Bach: Harpsichord Concertos BWV 1052, 1057, 1064. Violin, continuo, harpsichord. Label: Teldec
- Nikolaus Harnoncourt,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Franz Schubert. Symphonies. Label: Ica Classics.
- Nikolaus Harnoncourt, Rudolf Buchbinder (fortepian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 23&25. 安顿·瓦尔特 (保罗·麦克诺提) Label: Sony.
著作
哈農庫特有多本著作,多數是演奏傳統的論述,以及美學觀點的討論等,當中最早完成的一本是1984年的《音樂的對話:關於蒙台威爾第、巴赫與莫扎特的臆想》(Der musikalische Dialog. Gedanken zu Monteverdi, Bach u. Mozart)。
獲獎與榮譽
- 奧地利學術與藝術獎章(一等十字),1987年[22]
- 榮譽會員,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1992年[23]
- 榮譽成員,格拉茨藝術大學,1995年[24]
- 茨维考羅伯特·舒曼獎,1997年[25]
- 汉斯·冯·彪罗獎,1999年[26]
- 葛萊美獎,2001年[27]
- 维尔纳·冯·西门子獎(巴伐利亞美術學院),2002年[28]
- 萊比錫巴赫獎牌,2007年[29]
- 奧地利學術與藝術獎章(最高等勳章),2008年[22]
- 榮譽博士,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2008年[30]
- 圣格奥尔根榮譽市民,2009年[23]
- 《留聲機》雜誌終身成就獎,2009年[31]
- 倫敦皇家愛樂協會金牌獎,2010年[32]
- 榮譽博士,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2011年[30]
- 《留聲機》雜誌名人堂,2012年[33]
- 榮譽博士,爱丁堡大学[30]
個人生活
註釋
- 1919年4月3日,奧地利的貴族制度遭到立法廢止,奧地利境內的貴族也不再擁有稱號,但在歐洲其它貴族國家的奧裔貴族仍然被允許沿用自己的稱號[2]。
- 迄今,這套清唱劇錄音仍是唯一使用完全使用男聲合唱的錄音版本,本就為女聲創作的第51號《全地都當歡喜》(Jauchzet Gott in allen Landen)和第199號《我心泳血海》(Mein Herze schwimmt in Blut)則是其中例外。
- 值得一提的是,哈農庫特在這張錄音中加入了自己的講演,講述布魯克納音樂上的特點,並輔以演奏實例。
参考来源
- 參照
- Barry Millington. . The Guardian. 2016-03-06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Munzinger-Archiv GmbH, Ravensburg. .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0). ()
-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Austrian central registration register (): . Retrieved on 2016-03-07
- James R. Oestreich. . New York Times. 2003-01-02 [200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James R Oestreich. .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3-06 [2016-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James R. Oestreich. . New York Times. 2003-03-02 [200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 Andrew Clements. . The Guardian. 2002-10-02 [200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9).
- Andrew Clements. . The Guardian. 2003-10-24 [2007-08-12].
- . 歷史資料庫,薩爾茨堡音樂節官方網站. [202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 Andrew Clements. . The Guardian. 2003-05-23 [200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1).
- . Styriarte. 2016 [2017-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德语).
- . BBC. 2016-03-06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Klapper, Bradley; Jahn, George. . ABC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16-03-06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 自由時報. [201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6).
- Andrew Clements. . The Guardian. 2003-04-18 [200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 Wolff, Christoph. . The Musical Quarterly. 1972.07, 58 (3): 496–501 [2007-08-12]. doi:10.1093/mq/LVIII.3.4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3).
- Glover, Jane. . The Musical Times. 1975, 116 (1590): 715. JSTOR 960052. doi:10.2307/960052. hdl:11250/283741.
- Cyr, Mary. . The Musical Quarterly. 1973.04, 59 (2): 328–333 [2007-08-12]. doi:10.1093/mq/LIX.2.328.
- .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John Rockwell. . New York Times. 1993-11-17 [200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Andrew Clements. . The Guardian. 2003-02-28 [200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0).
- (PDF): 1840.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05) (德语).
- Merk, Beate. (PDF). Die Bayerische Staatsministerin der Justiz und für Verbraucherschutz Dr. Beate Merk. 2012-05-12 [2016-03-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8) (德语).
- . Art University of Graz. 2016-03-07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德语).
- . Schumann in Zwickau.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德语).
- Fuhrmann, Wolfgang. . Berliner Zeitung. 2000-03-31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德语).
- . Grammy.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 Ernst von Siemens Musikstiftung.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德语).
- . NRC. 2007-06-11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荷兰语).
- . Klassik.com.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德语).
- . Gramophone.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 Gramophone. [201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2).
- James R. Oestreich. . New York Times. 1996-11-20 [2016-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參見
- 古樂復興
- 復古風格演奏
- 維也納古樂合奏團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
- 官方网站
-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的Discogs页面(英文)
- 2000年11月接受諾曼·莱布雷希特訪問
- 皇家大會堂樂團關於哈農庫特的介紹
- 華納古典關於哈農庫特的介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John Rockwell: Recordings; Harnoncourt's Mozart shows steady grow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New York Times, 199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