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小體

尼斯小體英語:)是神經元內的一種大型顆粒,這些顆粒為帶有核糖體粗糙型內質網,是蛋白質合成的地方[1]。此種顆粒以德國神經科學家弗朗茨·尼氏之名命名[2]

囓齒動物海馬迴的尼氏染色組織切片展現了不同種類的神經元。
兔子脊髓腹角運動神經纖維清楚展現的角形和紡綞狀的尼斯小體。

利用尼氏所發展出的選擇性染色法可以染出尼斯小體,尼氏染色使用苯胺標定核外RNA顆粒。這種方法對找出神經細胞本體很有用,因為尼斯小體可以在細胞本體和樹突找到,但卻不存在於軸突軸丘。由於RNA嗜鹼性,因此它在此染色中呈現藍色。

尼斯小體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變化,它們可能會被溶解或消失(核溶解)。一般認為它們和神經傳遞物質如乙醯膽鹼的合成有關。

經尼氏染色的神經細胞看不見有軸突及樹突的存在,但尼氏染色的意義在於它可將神經細胞與神經膠質細胞區分開;並使得觀察腦部不同區域的神經細胞排列(即細胞構築)成爲可能。[3]

參考資料

  1. John H. Byrne; James Lewis Roberts. . Academic Press. 23 January 2009: 20– [4 January 2013]. ISBN 978-0-12-374132-5.
  2. Richard H. Thompson. . Macmillan. 29 March 2000: 35– [4 January 2013]. ISBN 978-0-7167-3226-6.
  3. (美)貝爾、(美)柯勒斯、(美)帕羅蒂斯.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2月: 25. ISBN 978-7-04-031726-8 (中文(简体)).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