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原
屯原,台灣地名,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為能高越嶺古道西段登山口,也是台14線的通車終點[1][2][3]。這裡原是賽德克族道澤群的部落屯巴拉社(賽德克語:),日治時期以日文漢字「/ (Tonbara)」轉寫賽德克語。1918年能高越橫斷道路完工後,在此設立駐在所,文獻記載名為「/(屯巴拉)駐在所」[4][5]。
歷史
1906年,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為配合日本來台的財閥巨商掠奪獨佔山林資源,展開理蕃事業,為加強控制原住民族人,於1914年進行太魯閣戰爭,以東西夾擊的路線進攻,其中一條進入木瓜溪流域的原住民傳統遷徙獵路,在戰爭結束後於1917年開闢成能高越橫斷道路(即今能高越嶺古道的舊道)[6]。全線於1918年完工後,在沿線設立駐在所,屯巴拉駐在所就是在此時設置[6][7]。1925年,能高越道路因越嶺點海拔過高,越嶺點由奇萊改到能高埡口,改道後為與舊道區別,又改稱為能高越警備道路。
1930年10月27日,莫那·魯道率領霧社群11社部落,同時兵分多路,將能高越道路沿線分別監控各社所在的駐在所攻陷,並以火焚摧毀,其中的屯巴拉駐在所也因此被毀,同時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發動起義,史稱「霧社事件」[4][7][8]。戰事發展到11月11日,協助日方作戰的「味方蕃」道澤群屯巴拉社頭目鐵木·瓦力斯(Taimu Walis)遭起事的霧社群擊殺戰死[4]。戰事直到12月,莫那·魯道與剩餘族人集體自殺,日軍鎮壓行動因此結束[4]。
隔年,臺灣總督府將能高越道路沿途各駐在所重建,屯巴拉駐在所就是採原址重建,如今所見已成為遺址,周圍早已遍布芒草[4][7][8]。屯巴拉駐在所長約70公尺,寬約30公尺,呈四方形狀,地基是由石砌堆疊而成長方形狀,座落於現今屯原登山口下方的轉角處[7]。日治末期,為修築跨越中央山脈的東西高壓輸電線,將能高越修建為車道,西線車道已修建到屯原。
2012年6月11日,屯原一處工寮因雨引發土石流,三名工人遭活埋,二人死亡,一人受傷[9]。
近況
現今的屯原是能高越嶺古道西段的登山口,位於海拔約2000公尺處[2]。這裡原有二座吊橋,因為受到山壁崩坍而流失[2]。屯原座落這條能高越嶺古道上,向東翻越能高鞍部,然後沿木瓜溪下行,即可通往花蓮吉安,而向西則會經過廬山、春陽,最後於霧社銜接埔霧公路及中橫霧社支線,可分別通往埔里、梨山及太魯閣等地[10]。過去這條古道曾是公路總局規劃台14線的預定路線,後來於2009年公告解編後,屯原則成為台14線通車終點[3][11]。
參考文獻
- . 內政部. 2005. ISBN 9860034621 (中文(臺灣)).
- . 《繽紛台灣再發現》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南投縣 能高越嶺道: 中國電視公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1-07-06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中文(臺灣)). .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 .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 行政院. 2009-11-19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中文(臺灣)).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個合作單位. . 台灣多樣性知識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中文(臺灣)).
- 林文德、傅琪貽. (PDF). 霧社事件影響三群族群關係研究. 政治大學典藏. 2008 [2013-12-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12) (中文(臺灣)).
- 葉品妤、滕淑芬. . 台灣光華雜誌. 光華畫報雜誌社.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3) (中文(臺灣)).
- . 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杜奉賢、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中文(臺灣)).
- 黃國峰、杜奉賢. . 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知識入口網.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2009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中文(臺灣)).
- . 中廣新聞網 (Yahoo!奇摩新聞). 2012-06-11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3) (中文(臺灣)).
在廬山溫泉區上方的屯原一處工寮,傳出土石流活埋三名工人,消防救難人員據報,趕往救援,仁愛鄉災害應變中心主任洪鳳嬌說,確定兩人不幸死亡,另外救難人員搶救出一名女子,送醫救治。
-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 台灣山林悠遊網.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中文(臺灣)).
- . 蘋果日報. 2007-07-11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