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广东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创建于晚清时期;创始人为“二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及陈树人,也称“岭南三杰”[1]。岭南画派为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以创新为宗旨,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岭南画派主张引进西洋画法,融合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和创新作品。
第二代岭南画家以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为代表,无论在题材与技法上比起“二高一陈”又有新的突破,被誉为当代岭南画派的四大画家[2]。岭南画派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岭南画派和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三足鼎立,是“现代中国画”的代表[3]。
名称
“岭南画派”一词并非岭南画家自封。当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以大胆创新的风格,在画坛别树一帜,时人称他们为“岭南三杰”,“岭南画派”之名也由此得来。而当时高、陈等对“岭南画派”之称号并不满意,因为它带有狭窄的地域性,容易被误解为只是地区性的画家团体,更没能体现出吸收海外画风而发扬国画的革新理想。高剑父便从未用过“岭南画派”这一名称,而宁可自称是“折衷派”,取其博采众长,合于一身之意。
历史
第一代岭南画家

岭南画派之发端,可追溯至清末。鼻祖居巢、居廉皆善画花鸟鱼虫[4]。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早年均师从居廉,但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和高剑僧都曾留学日本,习日本画,都是同盟会会员,在艺术上主张「折衷东西方」。学成归国之后,他们认为国画不应该再停留在模仿古人的阶段,反对「师以临摹教其徒,父以临摹教其子」的恶习,主张师法自然,兼容中外,融合中国画、日本画以及西洋画的技法,创造出色彩鲜艳明亮,水分饱满,晕染匀净的新鲜风格。技法上弃用勾勒法,采用“没骨法”,以水墨渲染达到西洋画的光影效果。他们三人的代表作有《东战场上的烈焰》《松风水月图》(高剑父)《枫鹰图轴》(高奇峰)等。
高剑父和高奇峰都致力教学,学生众多。1924年,高剑父在广州创办春睡画院,先后任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时移居澳门,1946年返广州创办南中美术院并出任广州市立艺术学校校长。高奇峰则于1929年创立天风楼于广东,学生中著名的有黄少强等“天风七子”。陈树人有弟子刘春草。
技法
据王禮溥的看法,岭南画派在技法上的风格为[9]:
参考来源
- . [200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3).
- . [200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 . [200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1).
- . [200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 . [200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2).
- .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7).
- .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 .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 . [200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0).
- 清,邵梅臣,《画耕偶录》
- 唐,王维,《山水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