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龍 (Eshanosaurus)

峨山龍屬學名,意為「峨山蜥蜴」)是鐮刀龍下目恐龍的一。因為目前只發現一塊不完整的下頜骨,所以對牠的研究甚少。牠們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峨山下祿豐組地層,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估計全長約 2.7 公尺,體重 37 公斤,是已知最小的鐮刀龍類或者最早出現的鐮刀龍類[1]

峨山龙属
化石时期:侏羅紀早期,
正模標本下頜骨圖繪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鳥吻類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演化支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盜龍類 Tyrannoraptora
演化支 手盜龍形態類 Maniraptoromorpha
演化支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iformes
演化支 手盜龍類 Maniraptora
演化支 鐮刀龍下目 Therizinosauria
属: 峨山龙属 Eshanosaurus
Xu, et al., 2001
模式種
出口峨山龍
Eshanosaurus deguchiianus

Xu, Zhou & Clark, 2001

發現與命名

在1971年,趙喜進在中國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發現一些恐龍化石。

模式種出口峨山龍E. deguchiianus),是由徐星等人於2001年描述、命名。模式標本(編號IVPP V11579)是一個部分下頜骨頭與牙齒,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下祿豐組,地質年代維侏儸紀早期的赫塘階,約1億9600萬年前。這個標本目前存放於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

分類

徐星等人根據數個下頜與牙齒的共有衍徵,將峨山龍分類在鐮刀龍超科之下。這使得峨山龍成為目前已知最早的虛骨龍類,並且是年代早於始祖鳥的衍化手盜龍類,比已知最早的鐮刀龍類北票龍還早6,000萬年,例如鑄鐮龍北票龍

根據徐星等人的未公佈親緣分支分類法分析,他們認為峨山龍是種鐮刀龍類恐龍[2]。如果峨山龍屬於鐮刀龍類,將造成虛骨龍類的化石斷層,所以有許多科學家質疑峨山龍的歸類。在2001年,詹姆士·柯克蘭(James Kirkland)與D.G. Wolfe敘述、命名懶爪龍時,曾根據牙齒形狀而認為峨山龍應屬於原蜥腳下目,或是蜥腳形亞目的基礎物種[3]。徐星等人認為這是因為牠們的化石被發現於眾多的祿豐龍化石之下,祿豐龍屬於原蜥腳下目,原蜥腳下目的化石非常類似鐮刀龍類。因此,徐星等人仍認為峨山龍是種侏儸紀早期的鐮刀龍類,提出牠們與鐮刀龍類之間有數個共有特徵,因此不認為牠們屬於原蜥腳類恐龍[2]

在2009年,保羅·巴雷特(Paul M. Barrett)重新研究峨山龍的模式標本,排除峨山龍屬於原蜥腳下目的可能性。巴雷特的結論是峨山龍有六個鐮刀龍類的特徵,屬於鐮刀龍類,與徐星等人的最初研究相同。峨山龍的歸類對於恐龍的演化有者重大影響,使虛骨龍類的化石紀錄中斷了數千萬年[4]

參考文獻

  1. Molina-Pérez, R.; Larramendi, A. . Connolly, D. & Cruz, G. A. R.(譯).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年6月. ISBN 978-0-691-18031-1.
  2. Xu, X., Zhao, X. and Clark, J.M. (2001). "A new therizinosaur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Lower Lufeng Formation of Yunna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3): 477–483.
  3. Kirkland, J.I. and Wolfe, D.G. (2001). "First definitive therizin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3): 410-414.
  4. Barrett, P.M. (2009). "The affinities of the enigmatic dinosaur Eshanosaurus deguchiianu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of Yunnan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alaeontology, 52(4): 681-688. doi: 10.1111/j.1475-4983.2009.00887.x.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