嶼峽龍屬

嶼峽龍屬名:)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屬於暴龍超科。化石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生存於7千萬年前上白堊紀坎帕階

屿峡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晚期,
以暴龍類為原型的嶼峽龍復原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鳥吻類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演化支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盜龍類 Tyrannoraptora
总科: 暴龍總科 Tyrannosauroidea
属: 屿峡龙属 Labocania
Molnar, 1974
模式種
反常嶼峽龍
Labocania anomala

Molnar, 1974

在1970年夏季,國家地理協會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聯合挖掘團隊,由地質學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J. Morris)率領,前往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進行挖掘工作。他們在當地發現一個獸腳類身體骨骼,並花了兩年挖掘出來[1]

模式種反常嶼峽龍L. anomala)是由Ralph Molnar在1974年描述、命名的。屬名意指發現化石的La Bocana Roja組;種名則意為「異常的」,意指牠們的獨特體型[1]

正模標本(編號LACM 20877)發現於La Bocana Roja組,地質年代約7300萬年前。化石狀態破碎,包含:右方骨、左額骨、左上頜骨的碎片、齒骨碎片、一個人字形骨、兩個坐骨的上半部、右恥骨的中段、右側第二蹠骨的大部分、一節趾骨、以及數顆鬆脫的牙齒。化石並非呈天然狀態,並經過明顯侵蝕,散佈於兩平方公尺的區域。這些化石混有鴨嘴龍超科肋骨[1]

嶼峽龍的化石破碎,難以估計準確的體型,牠們可能是種中型肉食性恐龍,估計約有6公尺長。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估計嶼峽龍的身長約7公尺,體重約1.5噸[2]。嶼峽龍的頭部部位化石厚重,尤其是額骨上頜骨的牙齒彎曲、表面相當平坦;前上頜骨的橫剖面並非呈D形[1]

嶼峽龍是墨西哥唯一發現的暴龍超科恐龍,化石破碎,使得科學家對嶼峽龍所知的甚少,分類也未定。Ralph Molnar認為嶼峽龍與暴龍科有些相似處,尤其是坐骨,例如坐骨有低矮的坐骨突,但並未將嶼峽龍歸類於暴龍科,只歸類為獸腳亞目的分類未定屬。Ralph Molnar也提出嶼峽龍、印度龍毛兒圖吉蘭泰龍有相似處。毛兒圖吉蘭泰龍目前已被建立為新屬,假鯊齒龍[1]

在2004年,湯瑪斯·荷茲(Thomas R. Holtz, Jr.)的暴龍超科重新研究中,提出嶼峽龍可能是暴龍超科。但荷茲也指出,嶼峽龍與暴龍超科的相似特徵,也同樣可見於虛骨龍類,嶼峽龍並沒有暴龍超科的共有衍徵。嶼峽龍也具有某些阿貝力龍科的特徵,例如:加厚的額骨、傾斜的方骨。嶼峽龍的人字形骨呈L形,第二蹠骨平坦,顯示牠們至少屬於堅尾龍類[3]

參考資料

  1. Molnar, R.E., 1974, "A distinctive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aja California (Mexico)",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48(5): 1009-1017
  2.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99
  3. Holtz, Thomas R. .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 Osmólska, Halszka (eds.). (编). Seco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11–136. ISBN 0-520-24209-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