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学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學入學考試—高考取消,大学停止招生;1970年起大学开始按推荐制招生,这些录取的学生後來遂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1][2][3][4]。1970年到1976年间,全国共招生94万人[1][2]。录取的学员包括工人、农民、解放军士兵(简称工农兵),以及一些青年干部、知青和相当比例的干部子弟,多数人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造成当时各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秩序混乱[2][5][6][7][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制度被取消,1977年「拨乱反正」期间,高考恢复[2][7]。
这期间经推荐入学的学员学历后来称作「大学普通班」,简称「大普」[9][10][11],学制为二至三年。虽然大学普通班学历也被承认作「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不同于当时设立的学制二年以内的推荐制进修班、培训班[12],但它与大学专科或授予学士学位的本科有实质区别[13]。这些学员毕业后的工资待遇比照专科毕业生,在专业职称评审中有时可充作本科学历。不过选拔干部,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工農兵大學生的规定。[14]1990年代,曾有学校为这批毕业生重新开具学历证明或换发毕业证书,但后来被宣告无效。[15][16]
历史
试点
1968年7月21日的毛泽东《七·二一指示》指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2][4][17] 1968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规定学制为两年,学员毕业后仍回厂工作[4]。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请示报告的批示 |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决定“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上山下乡知青中招生,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试点[2]。规定招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18]。当时,工农兵大学生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6][8] 学习期满后(学制2至3年),原则上返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特殊需要的由国家统一分配[2][19]。
推广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明令废除高考文化课考试,提出了“十六字”招生办法及“两个估计”,全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招收工农兵学员[20][21]。1972年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经验在全国高校全面推广[4]。
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22]。邓小平复出后,经努力,1973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修订1971年开始实行的推荐和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规定,增加“文化考试”的内容[2]。其后由于张铁生写信事件,文化考试结果作废,张铁生当时被封为“白卷英雄”、“反潮流英雄”[2][23][24][25]。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红旗》杂志也转载并发表评论,认为搞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2][25]。张铁生获得“四人帮”的支持,该事件也严重阻碍了邓小平对招生制度改革的努力[2][24][25][26]。
废除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在北京被捕,文化大革命结束,工农兵学员制度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消亡。1977年,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第三次复出政坛,同年决定恢复高考[7][30]。从1966年高考取消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1][2]。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于1976年入学[3]。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其中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则为专科毕业[2][31]。
弊端
弊端一、由于“领导批准”在工农兵学员的推荐和录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为“走后门”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导致了工农兵学员中的干部子弟比例较高[8][32][33]。
弊端二、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工农兵学员的文化基础、年龄都存在较大差别,文化程度高的是“文革”前夕毕业的高中生,低的是“文革”前初中一年级;年龄大的是四十年代中期生人,小的是五十年代初期生人。这样一群学生共为同窗,再加上“上、管、改”的特殊身份和使命,学校、老师如何施教确实有不少难题。后来学校采取了分大班小班、快班慢班等措施分头进行教学,但从来不公开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在那时基本不考试,一般是当一门课程结束时按等级考核一次,这减轻了一些同学的压力。当时课堂教学老师很避讳一言堂、满堂灌,尽量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使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民主、轻松。
弊端三、由于废除了招生考试,学员的文化程度差别很大,生源质量堪忧,造成了教学秩序的混乱,降低了教学水平和质量,使大学教育严重地形式化、政治化[2][5][6][8][34]。具体而言,工农兵学员的录取,文化程度只需要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上即可,工人、农民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意味着小学甚至半文盲也可接受[2][6][8]。譬如,1970年,北京大学共招生2665人,其文化程度为:高中171人,初中2142人,小学79人(不包括短训班)[5][6]。1971年,北京市7所院校所招学生中,高中文化程度占21%,初中占78%,高小占0.6%;武汉大学招收的新生中,文科有45名是初小程度,理科有30%是高小程度,甚至有学员连加减乘除也不认得[2]。1972年5月8日,国务院科教组转发《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试办补习班的报告》,指出北京市11所高等学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0%,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占20%[5][8]。
据当年的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回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了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来自科学院系统和高等院校的33位专家学者参加,至8日结束[7]。会上,当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谈到清华大学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时,邓小平插话说:“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7][34]邓小平插话令查全性大胆直言,他痛陈“现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热爱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占据了招生名额。”邓小平当即鼓励查全性继续说。查全性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35]
知名人物
参考资料
- 郝志东. . 中国网. 《新京报》. 201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4).
- 陈剑. . 爱思想.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 . 搜狐. 《南都周刊》. 2006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 《青岛日报》. 凤凰网. 2016-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邓敬雷. . 爱思想.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海天; 肖炜. . 凤凰网. 《天天新报》. 2009-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 新浪. 中国网.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中文).
- 李肃. . 美国之音. 200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中文).
- . xsg.tsinghua.edu.cn.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 . 全国新书目. 2018, (11): 31. ISSN 0578-073X.
- . rsc.hebiace.edu.cn. [202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7).
- 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赵亮宏、张浩明. . 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 ISBN 7810398652.
- . Radio Free Asia. [202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中文(中国大陆)).
- . news.sohu.com. 2007-04-02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7) (中文).
- 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 . 中国高等教育. 1993, (04): 48. ISSN 1002-44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人事部办公厅. 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〇——一九七六年入学的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1993]4 号).
- . 中国作家网. 201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 南京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 . 中国改革信息库. 百年潮. 200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沈登苗. .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社会科学论坛. 201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中文).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网. 2011-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储百亮. . 《纽约时报》. 201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中文).
- . 香港中文大学. 《老知青家园》.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夏孟珏. . 人民网. 《广安日报》. 2016-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 新浪. 《南方人物周刊》. 201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 . 搜狐.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中文).
- .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 中国科学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 龙平平; 张曙. .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 . 郑州威驰外资企业服务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 新浪. 《中国新闻周刊》. 2014-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杜钧福. . 凤凰网. 凤凰博报.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6).
- .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2019-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 Radio Free Asia. [202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中文(中国大陆)).
- . 凤凰网. 《老年时报》. 200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5).
- . BBC News 中文.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30) (中文(简体)).
- . Radio Free Asia. [202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