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大橋
巴陵大橋,臺灣一座公路橋樑,位於臺7線(北橫公路)47公里處,跨越大漢溪上游[1],其政區轄屬桃園市復興區,為巴陵地區之新地標。「巴陵」是泰雅語,為「巨大神木」之意。[2]
| 巴陵大橋 | |
|---|---|
![]() 巴陵大橋 | |
| 24°40′54″N 121°22′46″E | |
| 承載 | |
| 跨越 | 大漢溪 |
| 地點 | 桃園市復興區巴陵 台7線47k+960至49k+170 |
| 官方名稱 | 巴陵大橋 |
| 其他名稱 | 巴陵二橋 |
| 维护单位 | 交通部公路總局 |
| 设计参数 | |
| 桥型 | 中路式繫索鋼拱橋 |
| 全长 | 220(722英尺) |
| 度 | 11.5(38英尺) |
| 高度 | 37(121英尺) |
| 最大跨度 | 185(607英尺) |
| 桥下净空 | 35(115英尺) |
| 历史 | |
| 开通日 | 2005年7月30日 |
| 地圖 | |
| 參考資料:公路總局第一區養護工程處-公路景觀-巴陵橋景觀 | |
沿革

已停用的舊巴陵橋,現為人行步道
北橫公路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角板山三星警備道,1914年10月在巴陵建有「巴壟鐵線橋」(日文:バロン橋)。1960年代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現今於北橫公路舊線巴陵一號隧道口左側保存了一支近10公尺高的「巴壟紀念柱」[3]。
由於北橫公路(臺7線)通往角板山、拉拉山、棲蘭、明池,是臺灣北部重要觀光遊憩區,每逢假日交通量激增[1],原巴陵吊橋寬度僅4.5公尺,其前後銜接彎窄隧道,路幅不足容易造成塞車,每逢假日及水蜜桃盛產期間形成交通瓶頸[1],因此交通部公路總局在2001年計畫於巴陵吊橋下游興建巴陵大橋,跨越大漢溪,藉以解決交通壅塞問題[1],設計及施工階段暫稱為「巴陵二橋」[2],施工接近完工階段正式命名為「巴陵大橋」[2]。新巴陵大橋於2005年7月30日舉行通車典禮[4],完工後成為巴陵地區之新地標。
設計
巴陵大橋為中路式繫索鋼拱橋,橋身為桃紅色,代表復興區拉拉山名產「水蜜桃原鄉」之寓意,全長220公尺,主跨185公尺,拱高約37公尺[1][2],橋樑全寬11.5公尺、淨寬10.5公尺、車道寬7.5公尺,人行道每側寬1.5公尺,大漢溪河床面距離橋面約35公尺、距拱頂約52公尺[1]。
參見
- 巴陵橋及巴陵一、二號隧道
- 羅浮橋
- 復興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