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吉納法索古冶鐵遺址
布吉納法索古冶鐵遺址(法語:)是分布於西非內陸國家布吉納法索5個古代冶鐵遺址的集合,用於從礦石中提煉生鐵。這些遺址最早可追溯至約公元前800年,距今已有超過2,700年的歷史,它們為該地區最古老的冶鐵場址。2019年,由於作為古代金屬加工的典範案例,這些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 |
---|---|
官方名稱 | (英文) (法文) |
位置 | 布吉納法索 |
標準 | 文 (iiI) (iv) (vi) |
参考编码 | 1602 |
登录年份 | 2019年(第43屆會議) |
面积 | 122.3公頃 |
網站 | UNESCO的记录(英文) |
世界遺產委員會指出,這些遺址見證該地區2,700多年來冶鐵工藝的演變過程。在歐洲人殖民前,此地的冶鐵技術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這些古冶鐵遺址除了可以發現技術的變化,更可透過其規模,發現冶鐵逐漸集約化。對照西非社會結構逐漸複雜,冶鐵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這些遺址見證冶鐵技術對非洲聚落歷史的重要貢獻,而不僅僅是布吉納法索人民的歷史。
遺產組成
布吉納法索古冶鐵遺址包括5處遺址,分布於布吉納法索的不同省份,分別為位於蒂韋加(Tiwêga)、亞馬內(Yamané)、金迪博(Kindibo)、貝庫伊(Békuy)和杜魯拉(Douroula)等城鎮,包含15個立式爐灶、若干熔爐基座、礦坑及居住遺跡[1]。這些遺址的大型自然通風爐高度可達5公尺,採用直接感應式,僅需要環境氣流即可運行。其他較小的熔爐需要使用风箱才能運行。大型熔爐僅在布吉納法索的少數地區發現,而較小的熔爐則遍布全國[2]。
1890年代法國開始於西非殖民,1919年建立法属上沃尔特之後,這些古老的熔爐逐漸減少使用頻率[3],儘管今日這些冶鐵爐已不是當地供應生鐵的主要來源,村莊的鐵匠們仍用這些冶鐵爐小規模供應鐵器,以及作為宗教儀式之用途[4]。
蒂韋加遺址
蒂韋加遺址位於布吉納法索中北部桑馬滕加省首府卡亞西邊約5公里處的蒂韋加(Tiwêga)。蒂韋加遺址包含3個直接感應加熱爐。根據口頭傳說,這些熔爐可能建於15至18世紀之間,在法國殖民時期仍在使用,但需要更多的考古研究來確定熔爐的年代。由於這些熔爐的年代較新,與其他地區的熔爐相比,它們的情況較為完善。[5]
世界遺產登錄
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2019年6月至7月,於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開,由布吉納法索申報的項目「布吉納法索古冶鐵遺址」經大會通過,為布吉納法索第3個世界遗产。世界遺產編號為1602號。[1]
世界遺產委員會指出,這些遺址見證該地區2,700多年來冶鐵技術的演變過程,從公元前8世紀的杜魯拉遺址、公元前5世紀的貝庫伊遺址、10-11世紀的金迪博遺址、13-14世紀的亞馬內遺址、15至18世紀的蒂韋加遺址,跨越超過兩千年的古冶鐵遺址,除了可以發現技術的變化,更可透過其規模,發現冶鐵逐漸集約化,對照西非社會結構逐漸複雜,冶鐵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這些遺址見證冶鐵技術對非洲聚落歷史的重要貢獻,而不僅僅是布吉納法索人民的歷史。[1]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 (iv)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 (vi)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基准应最好与其他基准共同使用)。[1]
布吉納法索古冶鐵遺址包含5個項目:[7]
世界遺產編號 | 名稱 | 所在地 | 保護範圍 | 緩衝範圍 |
---|---|---|---|---|
1602-01 | 蒂韋加(Tiwêga)遺址 | 13°5′16.13″N 1°8′40.92″W | 5.1公頃 | 15公頃 |
1602-02 | 亞馬內(Yamané)遺址 | 12°49′19.12″N 1°18′3.71″W | 13.1公頃 | 188.4公頃 |
1602-03 | 金迪博(Kindibo)遺址 | 13°14′5.3″N 2°10′51.4″W | 18公頃 | 22.6公頃 |
1602-04 | 貝庫伊(Békuy)遺址 | 11°37′20.61″N 3°53′30.99″W | 1.9公頃 | 439.5公頃 |
1602-05 | 杜魯拉(Douroula)遺址 | 12°35′15.91″N 3°19′44.34″W | 84.2公頃 | 132公頃 |
傳統文化與保護
在布吉納法索的村莊裡,從礦石中提煉鐵的過程與聚落的傳統息息相關,鐵匠在聚落裡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們被視為神與人之間的調解人,在宗教儀式中,鐵匠向祖先祈禱以求獲得神諭與力量。儘管今日鐵器加工的主流模式已改變,傳統鐵匠仍具一定的社會地位,在儀式中仍擔負重要的職責,並為聚落小規模供應鐵器。[8]
這些遺址對於布吉納法索冶鐵歷史,與傳統技術傳承具有重大意義,受到國家的保護。2019年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報告提出需要儘快保護這些遺址。現階段雖然這些遺址在聚落中被視為神聖的地點而不被破壞,但實際上僅有杜魯拉遺址已展開保護工作。世界遺產委員會呼籲需要有更多的工作以保護這些遺址,以免受到自然環境造成的損害。[9]
參考資料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英语).
- Ministere de la culture, des arts et du tourisme (Burkina Faso). (报告).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8-01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法语).
- .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4) (中文(臺灣)).
- . Tourisme au Burkina Faso. Office du tourisme du Burkina Faso. [2023-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法语).
- . Ancient Origins.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英语).
- Kienon-Kabore, Timpoko Hélène. . 2018-08-23 [2023-05-03]. ISBN 978-1-63190-161-4. doi:10.4108/eai.21-3-2018.22756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