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褲
燈籠褲()是女性所使用的一種外褲。據信燈籠褲是由伊莉莎白·史密斯·米勒所發明,不過在1850年代早期因為艾蜜莉亞·布盧默的緣故而普及,這種褲子也因為她的緣故而得此稱。早期的燈籠褲相當地蓬鬆,像個燈籠(此即中文譯為燈籠褲之故),而且在腳踝的地方扣緊腳部;當時的婦女穿著這種褲子以進行運動,後來這種褲子逐漸不再流行。但是直到1950年代,一些地方的學校的女孩在上體育課時依然穿著這種褲子。
1964年東京奧運,日本人看到美國排球隊穿著的超短燈籠褲,覺得又好動、又帥,便演進成短型又貼身的燈籠褲。
在日本,體育課時女生穿的運動短褲為大幅改良的燈籠褲,日文稱為「」,即英文「Bloomer」的日式音譯,中文則有人據之譯為「布魯馬」。儘管日本地區除幼稚園外的學校近年多改用及膝短褲,歐美部分學校仍採為體育服裝。
到了近代日本,ブルマ開始漸漸消失,原因是體育課程的改變。在昭和時代,男女的體育課程內容有別,女生學舞蹈;男生學武道。所以就沿用一直以來的體育服裝規定,男生穿短褲,女生穿ブルマ。但在現代,男女是一起上體育課的,為了統一運動服裝,於是就廢除ブルマ了。[1][2]
註解
- . [201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3).
-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