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奧利艾朱利葉斯·雅諾尼斯文理中學

希奧利艾朱利葉斯·雅諾尼斯文理中學立陶宛語),創校時名為希奧利艾男子文理中學立陶宛語),是一所位於立陶宛共和國希奧利艾的公立文理中學,創校於1851年,是立陶宛最古老的學校之一,提供9至12年級中學教育。該校培育出許多立陶宛文化、政治菁英,包括4位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者。1946年,校方將立陶宛詩人朱利葉斯·雅諾尼斯的名字冠上校名,以茲紀念。

希奧利艾朱利葉斯·雅諾尼斯文理中學
(立陶宛語)
主校舍建築
地址 立陶宛
希奧利艾
经纬度55°55′50″N 23°18′46″E
类型公立文理中學
创办日期1851年8月30日1851-08-30
校長里馬斯·布德拉伊蒂斯
年级9-12年級
学生人数810
校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拉丁語)
学校网址jjanonis.su.lt

校史

1838年,希奧利艾的貴族及市內猶太社群倡議在當地開辦文理中學[1],當時立陶宛仍受俄羅斯帝國統治,希奧利艾由科夫諾省轄屬。他們認為,科夫諾省境內僅有一所位於考那斯、由克拉日艾學院搬遷改組的文理中學,無法滿足科夫諾省學生教育需求。這兩個群體都承諾提供建校資金[1],並於1839年買下一片地產,也開辦一所臨時性的五年制學校。1845年,開始施工興建校舍,並於1850年完工。校方向格羅德諾省斯維斯洛奇的文理中學調度、轉讓一些教師、書籍、家具和其他學校用品,而原本的臨時學校則遷至斯維斯洛奇。[2]

1851年8月30日,這所七年制的男子學校正式開學,首年招收297名學生,大多是當地貴族與俄羅斯官員的子弟。[3]該校未規範學生年齡下限,因此有些學生就學時已經20多歲。[4]教師大多是俄羅斯人,以俄羅斯語為教學用語。學費最初為每年10盧布,1859年後調升至每年40盧布[4],但資優學生、清貧學子可酌予減免。[1]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後,出身農家的學生逐漸增加,學生人數一度增加到570人;但一月起義爆發後,學生人數又下降到180人至202人。1882年,該校學生人數回升至524人,但又因政府頒布新禁令而下跌。1887年,校方限制猶太學生數量為學生總數的10%。[4]1898年,當地另立女子文理中學,提供女學生教育機會。[3]

希奧利艾中學圖書館以斯維斯洛奇文理中學轉讓的2,000本書籍為基礎[2];1852年增至2,365本;1861年增至2847本書籍,涵蓋961項學科分類。1864年,希奧利艾公立圖書館閉館,轉讓部分書籍給希奧利艾中學,藏書量大增至5,731本。1915年,學校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關閉前,該校圖書館共有11,327本書。[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奧利艾中學校舍被改建為德國軍事醫院,建築物遭受嚴重損壞。1922年,希奧利艾中學在原址繼續辦學[1],當時有650名男女學生。1928年,女子文理中學獨立設校。1946年,希奧利艾中學冠上立陶宛詩人朱利葉斯·雅諾尼斯的名字。1950年,校方重建、擴建校舍,增建第三層樓。[3]1954年,該校恢復為男女同校,重新招收女學生。1970年,校史博物館開幕,至2010年時共有3,448件展示品。[5]1996年,該校被選錄為立陶宛歷史名校。[3]

校名

希奧利艾中學的校名演變如下:[3]

  • 1851年:希奧利艾男子文理中學(立陶宛語
  • 1920年:希奧利艾市立文理中學(立陶宛語
  • 1928年:希奧利艾市立男子文理中學(立陶宛語
  • 1946年:朱利葉斯·雅諾尼斯中學(立陶宛語
  • 1996年:朱利葉斯·雅諾尼斯文理中學(立陶宛語

知名校友

  • 1870年:彼特拉斯·維萊希斯,工程師、《維爾紐斯新聞》創辦人
  • 1870年:格比亞魯斯·藍斯柏吉斯-熱姆卡爾尼斯,編劇家
  • 1891年:約納斯·維雷希斯,律師、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者
  • 1893年:阿方薩斯·佩特魯利斯,神父、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者
  • 1894年:波維拉斯·維辛斯基,記者
  • 1898年:斯蒂芬納斯·凱瑞斯,工程師、教授、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者
  • 1899年:孔斯坦蒂納斯·沙克尼斯教育部
  • 1901年:米科拉斯·比爾齊斯卡,教授、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者
  • 1903年:瓦茨洛瓦斯·比爾齊斯卡,書志學家、教授
  • 1904年:維克托拉斯·比爾齊斯卡,工程師、大學教授
  • 1905年:斯塔塞斯·薩爾考斯基斯,哲學家
  • 1915年:朱利葉斯·雅諾尼斯,詩人
  • 1923年:約奧扎斯·波克施泰利斯,作家
  • 1924年:約奧扎斯·格魯沙斯,作家、編劇家
  • 1925年:弗拉達斯·纽恩卡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 1926年:史塔西斯·烏辛斯卡斯,彩繪玻璃藝術家
  • 1928年:柯斯塔斯·科薩克斯,詩人、文學評論家
  • 1929年:喬納斯·諾雷卡立陶宛游擊隊員
  • 1941年:雅各布·明克維丘斯,哲學家
  • 1941年:奧萊加斯·特魯恰納斯,旅行家、攝影師
  • 1946年:紹柳斯·松德茨基斯,指揮家
  • 1949年:維陶塔斯·策克納斯基斯,建築師
  • 1949年:維特尼斯·里姆庫斯,畫家、藝術史學家
  • 1979年:沙魯納斯·比魯提斯歐洲議會議員
  • 1987年:拉姆納斯·卡包斯基斯立陶宛農民與綠人聯盟黨主席
  • 2007年:戴曼特·科內特,西洋棋手

參考文獻

  1. Urbonavičiūtė, Romualda. . Šiaulių naujienos. [2017-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立陶宛语).
  2. Nekrašius, Jonas. . Šiaulių apskrities Povilo Višinskio viešoji biblioteka Gerardo Bagdonavičiaus ekslibrisų fondas. [2017-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立陶宛语).
  3. Nekrašius, Jonas. . Šiaulių Kraštas. 2004-07-09 [2017-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立陶宛语).
  4. Puzinas, Jonas. (PDF). Šiauliai. 1930: 39 (立陶宛语).
  5. . Šiaulių Juliaus Janonio gimnazija. [2017-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9) (立陶宛语).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