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战 (1593年)

平壤之战,又称第四次平壤城戰鬪韓語:),1593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朝鲜宣祖二十六年、日本後陽成天皇文禄二年)正月,万历朝鲜之役中,中国明朝朝鲜王朝联军击败日军,收复平壤开城的的作战。

平壤之戰
萬曆朝鮮之役的一部分

平壤大捷
日期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六—正月初九
地点
结果 明、朝聯軍勝利
参战方
日本 朝鮮
大明
指挥官与领导者
小西行長 大明:
李如松
查大受
李如柏
宋應昌
吳惟忠
祖承訓
朝鮮:
金命元
尹斗壽
金景瑞
李元翼
李鎰
休靜
兵力
日本:15,000-30,000 大明:
38,000
伤亡与损失
日本:
1,600+斬首
~10,000 焚、溺死
大明:
792戰死
1,492負傷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明軍進抵平壤城下,正月初六日,经略宋应昌李如松率军四万进抵平壤城下。当夜,驻守平壤的小西行长选八百精兵,对联军发动偷袭,战败。联军三面进攻,一面设伏,部署兵力。游击吴惟忠率军攻城北,抢占高地牡丹台,副总兵祖承训率军穿着朝鲜军服进入城南郊阵地,联军主力集中于城西。部将李宁、查大受率军三千人埋伏在平壤城外大同江以东,准备伏击东撤之日军。

七日攻城開始,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着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佔,日軍黑田長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久野四兵衛)前往偵查,也被明軍毒刀砍傷於翌日毒發身亡。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此時李如松軍共斬首1200人。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漢城退卻。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日軍360人。

正月初八日拂晓,平壤城東有大同長慶門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台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後,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游擊駱尚志與朝鮮將領兵使李隘、防禦使金應瑞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痺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主帥李如松督陣。明軍主力將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

當時明軍配有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火炮數百門,日軍火繩槍雖然略優於明軍火銃,但日軍卻沒有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朝鮮紀錄「在距城5里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天亮,祖承训令明军脱去伪装,露出明军衣甲。西城联军主力副将杨元从小西门,李如柏从大西门突入城内,与日军展开巷战。战至半夜,日军不支,小西行长率余部东渡大同江,向开城撤退。此戰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逃散者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明朝的《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記載:「我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日本的《日本戰史》則稱,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另一則日本史料稱,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一萬八千七百人,顯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正月十九日,明军进抵开城,击溃未及撤离的日军一部,占领开城。沿东海岸北上深入咸镜道加藤清正听说平壤、开城失守,退守汉城府。

參考文獻

    《中国战典 上》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4 第984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