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線若鰺

平線若鰺学名:),又稱印度平鰺,俗名為甘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

平線若鰺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Actinopteri
目: 鲹形目 Carangiformes
科: 鲹科 Carangidae
属: 若鲹属 Carangoides
种:
平線若鰺 C. ferdau
二名法
Carangoides ferdau
Forsskål, 1775[1]
異名
  • Ferdauia lindemanensis
    Whitley, 1951
  • Caranx ferdau
    Forsskål, 1775
  • Carangoides laticaudis
    Alleyne & Macleay, 1877
  • Carangoides hemigymnostethus
    Bleeker, 1851
  • Caranx gilberti
    Jordan & Seale, 1906
  • Scomber ferdau
    Forsskål, 1775
  • Caranx hemigymnostethus
    Bleeker, 1851

命名及分類

平線若鰺最初由瑞典博物學家彼得·福斯克斯(Peter Forsskål)於1775年根據從紅海取得的標本進行描述。他將這種物種命名為Scomber ferdau[2]隨著鰺科分類學的出現,這個物種首先轉移到Caranx屬,最後轉移到Carangoides屬,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該物種在其最初命名後被獨立描述並命名多次,這與印度太平洋中的Carangoides orthogrammus混淆,造成復雜的同義詞歷史。這些後來的名字經常在屬之間轉移,然後最終確定Carangoides ferdau這個名稱。[3]

分布

本魚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群島馬爾地夫日本台灣中國沿海、菲律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澳洲所羅門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諾魯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薩摩亞群島復活節島加拉巴哥群島夏威夷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1]

深度

水深0至6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體上部是藍綠色到黃綠色,下部為銀色,[4]側線上下有十餘個金黃色橢圓形斑點,斑點均小於眼徑,成魚有五到六個暗色的垂直橫帶。胸鰭向後延長,可達第二背鰭第10軟條下方。第二背鰭前面10枚軟棘均延長,其長度恆大於臀鰭最長的鰭條。尾鰭為黃綠色,有深色的後緣和尖端,而腹鰭則有透明的白色,第2背鰭及臀鰭為淡黃綠色。第一背鰭有硬棘6至8枚;第二背鰭有硬棘1枚、軟條34至26枚。[5]稜鱗數目在23至27枚之間。體長可達75公分,體重可達5公斤。

生態

A young blue trevally with its jellyfish Thysanostoma loriferum.

本魚屬於高水溫型魚類,一般皆游於沿岸沙底質海域,成小群活動,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或魚類為食,[6]臺灣,幼魚出現在2月份,故推估繁殖期在去年12月,幼魚會躲藏在水母的觸手,以求保護。

經濟利用

在某些地區,產量豐富,為高價而美味的魚類,適合做生魚片或煮清湯,另本魚有雪卡魚毒之紀錄。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Hosese, D.F.; Bray, D.J.; Paxton, J.R.; Alen, G.R. . Sydney: CSIRO. 2007: 1150. ISBN 978-0-643-09334-8.
  3.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8). Carangoides ferdau. FishBase. Version 2008-09.
  4. Carpenter, Kent E.; Volker H. Niem (编). (PDF). fao.org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1: 2694. ISBN 92-5-104587-9.
  5. Lin, Pai-Lei; Shao, Kwang-Tsao. . Zoological Studies. 1999, 38 (1): 33–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6. Bachok, Z.; M.I. Mansor; R.M. Noordin. (PDF). NAGA, WorldFish Center Quarterly. 2004, 27 (3/4): 41–47 [2008-1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9-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