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議制度
廷議制度,簡稱廷議,是漢字文化圈歷朝的一個政治制度,用意乃使朝廷大臣聚而論政,此制自秦朝開始直至清朝滅亡。
廷議中,不分官職大小,眾臣皆可自由發言,以廣納言路。廷議的權限甚大,甚至能夠否決皇帝一些政策的執行。明朝自朱元璋起由九卿(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卿、通政使)、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廷議;有關官員陞補任用之擬議,則謂之廷推。明朝萬曆期間,就曾因萬曆帝的儲君安排被廷議否決,而導致萬曆帝與朝臣鬥氣、30年不上早朝,史稱「萬曆怠政」。清代皇帝大權獨攬,君權之高為歷代之最,又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分權,廷議並沒發揮制約君權之功能,徒有其名。
廷議之重大事項,舉述如下:
- 議立君立儲
- 議建都遷都
- 議郊祀、绝地天通
- 議典禮
- 議宗藩
- 議河工漕運
- 議邊事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