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 (泉州)

开元寺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始建于唐代的汉传佛教寺院,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
大雄宝殿
基本
位置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
坐标24°55′00″N 118°34′52″E
宗教佛教
建筑详情
建筑风格闽南建筑
建立者黄守恭
开山时间686年
地圖
位置中国
隸屬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標準文化:(iv)
参考编码1561
登录年份2021(第44屆會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开元寺
所在福建省泉州市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2-20
登录1982年2月24日

历史

1963年的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黃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重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毁,寻重建。元代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远重建。永乐六年(1408年)扩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祯十年(1637年)总兵郑芝龙等重建大雄宝殿。[1][2][3][4]

建筑

布局

开元寺占地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中轴线上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坛、藏經閣,东部有镇国塔、檀越祠、准提禅院,西部有仁寿塔、功德堂、尊圣院、桑莲古迹,水陆等。[3]

山门(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书。[2]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桒蓮灋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飞天基督教天使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1][3]

甘露戒坛

甘露戒坛始建於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3] 开元寺甘露戒坛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

镇国塔和仁寿塔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五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南宋淳熙年间改砖塔,并易今名。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5]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3]

弘一法师纪念馆

2012年6月18日新馆开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主体建筑与弘一法师像

其他

寺院内还有唐、宋、元、明等时期的小型经幢、多宝塔、宝箧印经塔共15座。[3]

大雄宝殿西侧的古桑树(桑莲古迹)传说为唐代所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栽培桑树之一。[4]

高僧

匡護、五代釋弘則、宋釋行昭、近代弘一法師等高僧均曾在該寺傳經授業。

接驳交通

参考文献

  1. 方拥. . 福建建筑. 1991, (1): 1–12.
  2. 文澜. . 法音. 2000, (1): 50–51.
  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 编. . 文物出版社. 2004: 178–179. ISBN 7-5010-1525-2.
  4. 杨文棋. . 龙岩师专学报. 2000, 18 (2): 61.
  5. . 中国科普博览. [201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9).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开元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